以前經商交易會在每月朔、望擇一地點,以「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稱會「互市」。互市前,商人會先祭拜自家的神明、土地公,祈求買賣順利,稱作互祭(初一、十五拜拜的由來)。而隔天的初二、十六則是慶祝交易成功的豐收日,有宴請家人和工人的習慣,在吃飯之前會先祭拜,感謝當地土地公及神明保佑,讓大家滿載而歸並祈求來日生意興旺,俗稱「牙祭」,也就是「做牙」。流傳至今,演化成初一、十五祭拜神明跟祖先,祈求祂們的保佑;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以示對交易成功的感謝。
初一十五 vs. 初二十六的差異
- 初一十五
- 祭拜對象:自家供奉的神明、祖先及地基主 (如果你家供奉的神明中有土地公當然要拜,如果沒有的話就拜自家供奉的神明即可)。
- 地點:家中神龕前或祖先牌位旁。
- 目的:祈求家庭平安、事業順遂,屬日常性祭祀。
- 初二十六
- 祭拜對象:營業場所的土地公(或地方土地公廟)。
- 地點:店鋪門口或土地公廟。
- 目的:感謝交易成功、祈求生意興隆,稱「做牙」(牙祭)。
- 演變:源自古代「互市」後的慶祝,後固定為商人專屬祭祀。
「做牙」的由來與習俗
- 頭牙(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商家盛大祭拜,稱為「頭牙」。當晚老闆宴請員工(現代「尾牙宴」的前身),稱為「造福」,象徵一年開端。
- 尾牙(十二月十六):年終最後一次做牙,傳統上會以雞頭朝向暗示員工去留(今多改為發獎金或聚餐)。
- 次數:全年共22次(初二、十六,外加二月初二頭牙)。
土地公的商業神格
土地公(福德正神)在臺灣信仰中兼具:
- 地方守護神:保佑境內平安。
- 財神:因早期交易依賴土地資源(如農產、礦產),商人認為土地公掌管「地利」,故衍生出「生意成敗由土地公決定」的觀念。
- 中介神:傳說土地公會向天庭彙報人間善惡,商家透過祭祀祈求美言。
地公愛吃什麼?供品攻略!
- 甜食控! 麻糬、花生糖、發糕,甜甜好說話。
- 三牲也行! 雞、魚、豬肉,誠意滿滿。
你的行業也拜土地公嗎?留言分享你的拜拜趣事吧。
初二、十六如何拜土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