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定海神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債券市場,美債不僅是各國央行的重要儲備資產,也是美國資金流通與經濟穩定的關鍵工具。而中國,則長期以來是美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之一。這層關係,使得美債不再只是金融工具,也成為中美博弈中的一張「底牌」。因此,靠發美債度日的美國,會是越欠越大尾,還是越欠越衰尾?
一、什麼是債券、美債?
-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說白話一點就是欠條,借款人承諾在債券到期日前,每年固定支付一筆金額當作利息予債券持有人,並且在到期日時,償還本金給債券持有人。
- 美債顧名思義,即美國發行的債券,再套用上面的邏輯,美國向世界各國借錢,並寫下欠條的意思。
二、從「買家」變「賣家」:中國的美債政策轉向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自201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持有的美債一度突破1.3兆美元,占外國持有比重的近兩成。但自2022年起,中國開始逐步減少美債持有量,截至2024年底,已降至約7,000億美元左右,創下十多年來新低。
這一動作引發外界熱議:中國是否在有意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是否透過調整美債持倉來施壓美國?
實際上,這不只是單一行為,而是中美博弈結構調整的一部分。中國一方面在「去美元化」、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也藉由減持美債降低對美國貨幣政策的暴露風險。畢竟,當美國加息循環一再延長,債券價格下跌,持債者承壓;而美元的武器化,也使得資產集中於美元體系成為潛在風險。三、美國的兩難:國內赤字與全球信心
另一方面,美國自身的財政狀況也是推動這場「債務戰」升溫的因素。隨著新冠疫情後的大規模支出計畫與軍費持續增加,美國財政赤字連年攀升,國債總額已突破34兆美元大關。
在國內政局極端分裂的背景下,舉債上限成為兩黨爭鋒的政治工具,使市場對美債的「無風險」地位開始出現動搖。2023年,美國信用評等曾遭下調,正是警訊之一。
若中國等主要海外持債國減持美債,將可能對美國債市造成壓力,推升利率,增加政府利息支出,甚至進一步動搖國際市場對美元的信心。這對仰賴債務驅動經濟的美國而言,無疑是雙面刃。
四、地緣政治的加壓:金融成為新戰線
近年,從科技禁令到台海議題,中美關係持續惡化,而金融戰場也逐漸浮上檯面。美國一方面限制中國企業投資與融資途徑,另一方面則透過對中國金融機構施加制裁手段,試圖進一步壓縮中國的金融空間。
中國則透過降低美債持倉、推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如CIPS)、加強與「金磚國家」之間的貨幣合作,積極建構去美元化的選項。雖然目前成效仍有限,但長期而言,這可能是對美債霸權的最大挑戰。
五、轉折點的徵兆:美債市場的隱憂
2024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對美債的需求出現微妙變化。以往大型國際拍賣幾乎總是超額認購,但近期已有部分標售出現「冷場」現象,尤其在中國、日本等主要投資國縮手的背景下,必須依靠美國本土金融機構「消化」越來越多的發債量。
這意味著,美債的市場機制開始從「國際共融」轉向「內部自持」。若這趨勢持續,將進一步削弱美元的全球信用基礎。而一旦市場對美債的信心出現系統性裂縫,將可能觸發新一輪金融震盪。
六、結語:從貿易戰到債務戰,中美競爭的全新階段
中美之間的競爭早已超越關稅與出口限制,進入更深層次的制度與金融對抗。美債,這項原本屬於金融工程的資產,正逐漸成為地緣政治對抗中的武器。中國不再單純是美債的「被動買家」,而是策略性地調整倉位,以此作為談判與博弈的籌碼。
未來幾年,美國如何處理龐大債務問題、中國又將如何重塑其外匯與儲備策略,將決定中美關係的走向。而我們,也將見證一場從貨幣體系到國際秩序的深層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