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每月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我的理財模式其實很單純:記帳、節流、想辦法少花錢。但也因此,常常陷入「明明很努力在記帳,卻沒什麼效果」的沮喪循環。直到看了《金錢整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一直盯著「支出數字」,卻忽略了生活中真正影響金流的關鍵——金錢的流動通道。
一本會讓你一翻再翻的書
《金錢整理》是我少數會重複閱讀的理財書,不只是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帶我重新檢視生活的提醒手冊。作者從一個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把焦點放在「金錢流經的通道」上,例如:皮夾、冰箱、信用卡、銀行帳戶……你越是願意整理這些通道,越能自然地省下不必要的支出,也讓金流慢慢穩定起來。
這篇文章就想跟你們分享,我是怎麼依照書中的建議,結合自己的生活節奏,重新整理我的皮夾,也同步改善我們家的金錢環境。
一、把個人皮夾和家庭皮夾分開
以前我的個人開銷和家庭支出是混在一起管理的,錢放在同一個皮夾裡,不僅容易混淆,也讓我很難追蹤實際花費。後來我開始試著把個人和家庭花費分開:每週固定撥一筆零用金,用於我和先生上班日的午餐、交通、小小的療癒開銷(例如一杯好喝的手搖)。
這筆錢只進「個人皮夾」,用完就沒了;有剩下的話,當成「私房錢」,可以慢慢累積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是一種給自己小小自由的方式。
而「家庭皮夾」則專門用來支應日常開銷,例如買菜、家庭用品、水電帳單等。兩者分開後,不但帳目更清楚,也比較容易檢視每一類花費是否合理、是否超支。
二、只放一張信用卡
我曾經因為皮夾裡放了三四張信用卡,每次結帳都在掙扎該刷哪張,導致消費變得隨性又混亂。現在我只放一張,通常是依據自己消費習慣選擇回饋最高、最常用商店的聯名卡。
這樣不但回饋集中,也減少無意識刷卡的機會。其他的卡就收在家裡,除非有特殊用途才拿出來用。
三、折價券要放真正用得到的
書中建議放3張以內的會員卡/集點卡,而且不放任何折價券。但現在數位化真的太方便了,很多會員卡都用APP或是報上電話就可以查詢與集點,實體卡片根本用不到。折價券,我認為要視個人而定,如果是容易被折扣促銷燒到的,千萬千萬不要放!有點理智的,就可以視「必要消費需求」做取捨,有購買需求當然還是要把折扣拿到手呀!
現在我皮夾裡只會放最多三張「實用型折價券」,例如快到期又剛好有需要的超市折價券。如果只是因為「有優惠所以想買」,我會問自己一句:
「為了折扣$100,結果要花$899買一個其實沒那麼需要的東西,划算嗎?」
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感!瞬間冷靜,像是遇到滿額折扣、滿額送、湊免運的時候,也是一問滅火,可以試試。
四、不放提款卡,改用「固定提款日」
這招我覺得超級實用!書裡提到要避免「沒錢就領」的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每月設立1~2次「固定提款日」,把這個月的現金花費先領出來,放進皮夾,花完就沒了。
我現在一個月只會提一次現金,皮夾裡沒有提款卡,就不會有「臨時又去領錢」的衝動。真的沒錢時,就會開始思考:「這筆支出真的急嗎?能不能等?有沒有替代方案?」
這種「拉長戰線」的思維,無形中幫我省了不少錢。
五、放全家人的健保卡,但別當收納包
以前我的皮夾裡亂七八糟,什麼都想塞進去,各家信用卡、發票收據、優惠券,導致皮夾又厚又亂,常常不知道皮包裡還有多少錢。
現在我只放真正會用到的卡,包括全家人的健保卡(有小孩的家長應該懂吧~)但原則是「不當收納包」,皮夾就是放錢和必要證件,其他通通移除或數位化。
結語:整理皮夾,就是整理生活的開始
這些改變看似小事,卻讓我對金錢的掌握感提高了許多。整理皮夾、管理金錢通道,不是為了變得小氣,而是為了花得安心、存得有目標、花錢更有分寸,不用每到月底就開始慌。
如果你也覺得記帳總是無效,推薦你看看《金錢整理》這本書,不用複雜公式,也不用高強度自律,從「整理」開始,就能讓金錢流動得更自在也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