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可惜,事實是.......
資本不講自由,它只問你夠唔夠便宜 - 不道德但現實
最近很多人看淡中概股、看衰港股,一想就想到除牌風險、資金撤退,但很多人依賴「眼前的新聞」,去解釋一場本來就屬於長周期的結構轉型。
歷史上,每一個從製造業主導的國家,走入後工業與金融主導階段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段動盪期。日本有,英國有,韓國也有。而中國,正處在這條路的中段,只不過它走得比較特殊。
它不能全面開放資本帳。
所以中國不像美國那樣可以讓資金自由流動、讓資產自由定價,它只可以選擇性地在局部地區「打開資本出口」,而目前看來,只有上海與香港有這個條件去承載這個角色。
這兩個城市,其實已經不單單是金融中心,而是中國資本秩序的壓力閥門 × 試驗田 × 定價中樞。
當外圍市場(例如美股)估值過高、風險回報失衡,資本自然會流向估值夠低 × 流動性還在 × 風險可控的地方。港股 2023 年以後的回暖,其實正是這種「估值重定價」的資本自動行為。
資本從不問你自由不自由,它只問你:夠唔夠便宜,進得去出得來,最少買的時候出得去。
所以,與其問「港股仲得唔得」,不如問——中國這場從產能輸出轉向資產定價的轉型,能否靠這兩個城市,穩穩撐起過渡期?
真正的信仰重估,不會發生在高潮,而是出現在最安靜、最悲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