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看到幾部有關兩性相處、交往議題的影片,想起自己大學時代的經歷。看完影片以及下方留言才知道原來經過這些年,同樣的問題仍然讓許多人充滿疑惑,也許大部分世人都會為情所困 (?) 總之,這些影片讓我反思了過去還是青澀 (?) 學生的我的些許經歷,並探討我覺得一個人陷入戀愛想像時 (也就是濾鏡開滿、戀愛腦) 容易忽略的一項重要警訊,有需要請隨意看看或服用 :
忽冷忽熱: 他/她沒這麼喜歡你的重要警訊
─ 若即若離、給你滿滿注意力後卻又消失不見
這是很嚴重的警訊。切勿忽略。切勿自行腦補幫對方找藉口,例如「他可能在忙」、「她可能剛好不方便看手機」等。尤其是當對方是一再出現這樣的行為,就是時候調整一下自己的濾鏡了。
大學時期參加社團活動時曾遇到讓我第一印象很深的人 (暫且稱他為W),W的外在條件很好,無論是外表、課業 (他的科系基本上就是學測要滿級分或是將近滿級分才能選擇的系所),都讓我印象深刻,甚至到有點崇拜的程度。參加幾次活動後有了互動,我也漸漸對他產生好感。我一直認為我們的互動還不錯,幾乎每次活動開始和結束時,他都會來找我聊聊。到後來我們開始會單獨約出去吃飯、走走。
一切看似順遂,但奇怪的事情也是在我們單獨出去後慢慢浮出水面。
見面時氣氛曖昧,分開時彷彿不熟
在還沒單獨約出去前,我們透過訊息聊天的頻率不是很高,畢竟當時不確定 W 對我的感受如何。但是單獨見面後,我抱持的期待就不同了。
但是 W 的想法似乎並非如此,而我則是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意會過來。
一開始約見面都是在校園附近吃午餐或晚餐,有的時候他剛結束某個忙碌的專題時會跟我說 : 「今天累了一整天,但看到你我的心情就好多了。」之類的話。現在想起來他也太會了吧! 反觀當時的我有點太嫩了,經驗值不足啊。總之,每次見面時他總會給我滿滿的情緒價值,也會說很多讓我心動的話。後來幾次出去搭車時也會伸手讓我勾著。甚至會主動記得我的生日請我吃飯。
但是以上的「美好」僅限於見面的時候,前面提到當我們還沒單獨約出去的時候並不常傳訊息,而單獨見面後我以為我們會變得常常聯絡、傳訊息,但... 完全沒有變。有時我傳訊息給他,他甚至要整整2天才回覆,而且是很敷衍的回覆。
見面時很熱情,分開時不領情。那時候我非常困惑,覺得我是在跟同一個人往來嗎?
Attention vs. Intention (注意 vs. 意圖)
當時被 W 的行徑弄得心煩意亂,也問過他為何沒有見面的時間都不回訊息,但他總是以「最近事情多、比較忙」等理由應付。苦惱的我和許多人一樣,決定展開好奇心 (?) 到網上看看戀愛專家以及分析師的說法。當時找到一位來自英國、名叫 Matthew Hussey 的YouTuber,當時被他有條理的說話方式吸引,也覺得他分析感情的影片很淺顯易懂。他近年的其中一隻影片就提到了這種「忽冷忽熱」的概念,非常真實也非常實用。他提到當一個人對你忽冷忽熱,很可能他只願意給你暫時的注意力 (attention),而和你相處時他也享受你給他的注意力;但是他對你並沒有長期交往的意圖 (intention),導致你們分開期間他不願意多花時間回覆訊息、不願意關心你。直到他再次感到無聊、再次想起你時,才會和你聯絡。
I'm interested in having a romantic experience, but I'm not interested in making romantic progress.
我想享受短暫的浪漫,但不想持續、長期付出。
─ 節錄自 Matthew Hussey 的影片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覺得,如果對方忽冷忽熱,那何必跟他/她耗時間? 直接斷聯不就好了? (我自己邊打這段故事的同時也時不時冒出這種想法... 覺得為何當初不直接不理他、去認識其他人?) 只能說,旁觀者和當事人看事情的角度永遠會有落差。當時的我對 W 的濾鏡是開到最大的,即使他展現出某些令我困惑、不滿的行為,我還是選擇忽略,並繼續享受見面時他才願意給予的情緒價值。某種程度上,我在逃避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我喜歡的也不是真實的他,只是我「認知中、理想中」的他。
記得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 W 這樣忽冷忽熱的態度。於是傳訊息告訴他說我很在乎他,但是他的行為讓我不理解,希望能釐清我們現在的狀態。結果他說希望和我約在公園「談心」,過程中他和我分享他過去失敗的戀愛經驗、以及他家人給他的期待和壓力,我們聊到深夜,但最終他完全沒有回應「我和他的狀態」。真的荒謬到令人哭笑不得。總之,那次聊天的重點就是: 現在的他很混亂、他也沒能給我一個定論。
英文有一句話叫做 to string someone along,也就是長期應付、敷衍某人。現在想想,W 當時完全就是如此啊! 只是那時候的我還不願意認清這件事而已。大腦真的很神奇,當我想要相信某件事,我就會專注並放大某些線索,同時忽略、過濾掉那些自己不想面對的蛛絲馬跡。
濾鏡關了,你就醒了 (或是慢慢地醒)
究竟是甚麼讓我從這段令人心煩的曖昧關係抽離? 其實說到底,好像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事件。也許是我自己累了,也或許是每次困惑時我就會服用 Matthew Hussey 的影片,漸漸看清 W 的招數,並且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
大概和 W 往來約半年,某天我決定停止積極回應他。有一次我發布貼文,他跑來底下留言,也傳了訊息給我,而我沒有回覆他的留言,訊息也過了好一陣子才淡淡的回應。只能說 W 終究是個聰明人,他看到我開始冷淡後,便再也沒有主動約我出去。
不需要一個正式的結束嗎? What about closure?
之前和朋友聊到這段經歷,他們問 : 「就這樣斷聯不會空虛嗎? 不會想好好說清楚嗎?」我開玩笑的問「要說甚麼、怎麼說才清楚呢?」其中一位朋友想了想,說 : 「不知道,有時候好像就只是希望有個比較正式的結束。」不知道這能否以心理學解釋,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總想尋求一個結束 (closure),覺得這樣自己才能放下。
但我的想法是,無疾而終也是一種結束呀。我並不需要一個具體的 closure 才能放下,在我決定抽離這個狀態時,我已經放下了 (或者說至少做好準備了)。特別是感情,有的時候要說清楚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即便擬好草稿,完整說出自己的想法,也難保對方站在你的角度試圖理解,又或者對方根本不在乎。
結語: 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很重要
前面提到當 W 屢次對我忽冷忽熱,我仍選擇視而不見。除了仍然享受見面時他的熱情之外,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自己當個 "cool girl," 這點在 Mathew Hussey 的其中一支影片裡分析得很精闢。有時候明明不喜歡對方的行為卻不戳破對方,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展現出來的態度是輕鬆、隨和的,不想讓對方覺得自己好像「很需要」他/她,想讓自己當個 cool girl / cool guy.
但是長期處在這種不平衡的狀態 (我在乎你但又不想表現得太明顯、我覺得妳讓我好煩但又不敢直接說出來、我不喜歡這些行為但又想和你繼續相處...等),終究只是內耗自己的情緒。時間久了,會心累、會疲憊。
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問自己「這真是我想要的狀態嗎?」、「我真的想和這樣的人交往嗎?」、「如果對方總是含糊其辭,我是不是該設立明確的界線/停損點?」
關掉濾鏡、誠實面對,抽離後,你會更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