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幾歲?如果你已經40歲,認知哪些能力正在改變,對於開啟第二人生會很有幫助;如果還沒40歲,先做好準備也不錯。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在開頭用很多數據說明,不論從事何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40歲到50歲出頭開始走向衰退。更糟的是,職涯巔峰成就更高的人,衰退程度越明顯。那難道,過了40歲以後就全面一敗塗地了嗎?也不是。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消長
心理學家卡泰爾(Raymond Cattell)曾提出假設,指出人類同時具備「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兩種智力,而這兩種智力的上升卻出現在人生的不同時期。
「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種智力涉及閱讀和數學能力,而創新者通常具備很高的流體智力。
由於卡泰爾本身的研究專長是智力測驗,他觀察到一般人的流體智力最高峰,出現在早期的成年階段,但是到了 30~40 歲之後就會開始急速下滑。
幾乎所有努力又勤奮的成功人士,職業生涯早期都仰賴這種智力。所以當有了年紀後,無法繼續保有這樣的能力,自然會感受到衰退。
所幸,晶體智力此時會開始上升。
「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運用過去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隨著年紀變大,晶體智力在 40~60 歲之間會一路攀升,要到人生非常的晚期才會開始下降。
從概念上來說,流體智力是解決抽象問題的脈絡化能力;晶體智力則代表人在一生中透過涵化與學習獲得的知識。年輕時有原始聰明,老了有智慧;年輕時能提出大量事實,老了知道那些事實是什麼意思與如何運用。
針對如何重啟人生,我認為這三點值得參考:「戒掉渴望成功的癮」、「返璞歸真」、「健康的人際關係」。
戒掉渴望成功的癮
把成功當目標,就像是在一台加速跑步機上跑步,永遠到不了終點。我們很多努力,其實只是為了在自己與他人面前建立形象,讓人感覺你是成功者,房子、車子、財物,又或是在社群媒體上有很多人追蹤。
要戒掉成功的癮,可以先思考自己對什麼成癮,許願不再沈迷。作者自己寫了一段小祈文,祈求上帝讓自己「不再把事業看得比別人重要;不再被工作佔據,好好生活;不再想要勝過他人;不再感到自己的職業高人一等;不再被世俗的空洞承諾引誘」。
返璞歸真
作者以到台北故宮遊玩的經歷為例,導遊指著一尊清代佛陀遇到跟他說說,這尊雕像很能說明東西方看待藝術的差異,作者問原因時,導遊反問「如果請你想像一個尚未創作的藝術品,那會想到什麼?」
作者的回答是「空白的畫布」,而導遊想到的是「尚未雕刻的玉石」。導遊認為,西方人把藝術視為無中生有(在空白畫布添加色彩),東方人則認為藝術本來就存在,要做的,只是拿掉不屬於藝術的部分。
所以,我們必須削去人生這塊玉石不必要的部分,直到找到自己。
如果想要管理自身的欲望,可以開始學習問「為什麼」,而不是「有什麼」,用「為什麼」引導自己說出深層的人生目標,釋放真正的潛能與快樂。
健康的人際關係有助攀上第二曲線
書中以白楊林為例,看似有眾多的白楊樹,其實都是龐大根系的支根,是同一株植物的「分靈體」。而人看起來是個體,卻也是家庭、朋友、社群、國家的根系之一,研究顯示,快樂健康長者最重要的特徵,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能說出幾位知己(不能只有配偶),有良好的愛與友誼,這些人際連結將會幫助自己攀上第二曲線。
書中有個有趣的分享:想像你在派對上,有人問你是做什麼的?你的回答不應只侷限於職稱或外在職務,而是能帶來最多使命感、意義與喜樂的事,比如答案會是「我是妻子,我有三個成年孩子」,而非「我是律師」。
延伸閱讀:第二座山
後見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的作者亞瑟.布魯克斯,是研究幸福的社會學家,曾任美國知名智庫的院長,以「世俗」角度來看,應該也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願意成為自己書中所描述「職涯巔峰成就更高的人,衰退程度越明顯」的狀況,而是用優雅的態度,迎接人生的轉折。
這本書給我最大啟示是,了解「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消長,在有了一定年紀後,能認知「流體智力」已不在高峰的事實,自然能夠掙脫工作等許多方面的束縛與執著,轉而與運用「晶體智力」帶來的優點。
作者最後用了「用物、愛人、敬天」六字作為總結,並強調東西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愛的,把愛用錯地方,變成「愛物、用人」,就會再次踏上慾望的跑步機,這段話非常有啟發性。
不論你是剛邁入40歲,還是即將迎來這個關口,這本書都會是一面照見自己內在轉變的鏡子,也是一盞照亮第二曲線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