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寒冷冬天,你看到鄰居頂著寒風,提著一大袋寶特瓶去資源回收中心,對於他落實環保的精神,你深感敬佩。
同樣的場景,只是多加了一個條件:回收一個寶特瓶可以換一塊錢。此時,你不再敬佩他的環保精神,而是心想:「為了這幾塊錢,有必要嗎?」在這例子裡,加了「錢」的誘因後,就一切都變了調,不僅你對鄰居的看法變了,就連鄰居本身自己或許也覺得「這麼做,是不是不值得?」要如何發揮誘因作用,讓人做原本不會做的事?《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作者,行爲經濟學家葛尼奇認為,重點在於「確保自己放進誘因的,確實是你想要鼓勵的事物」。你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誰會把誘因用在不想鼓勵的事物?」
事實上,我們經常不自覺使用夾帶「混合訊號」的誘因,導致淆原始動機,讓原本應該是獎勵A行為,最後卻鼓勵了B行為。
作者舉了許多帶著錯誤訊號造成誘因失效的例子,例如鼓勵團隊合作,卻根據個人績效建立誘因。球隊在跟球員簽約時,律定得分的獎金比助攻還要高,而當賽場上,隊友有空檔,得分機會比自己突破重圍來得高時,很顯然以球隊立場,球員應該要把球傳出去,以創造更好的得分機會。但在「得分的獎金比助攻還要高」狀況下,似乎也不能怪罪球員自私,一味只想得分。
另一個例子是1879年越南河內發生鼠患,主事者為解決老鼠過多問題,頒布「以老鼠尾巴換獎金」的做法,照理說,有很多尾巴代表老鼠死了,代表老鼠會減少。
結果事情的走向是,大家為了得到獎金,選擇剪斷老鼠尾巴,再把老鼠放回繁殖,以得到更多有尾巴的老鼠。
要避免這樣的做法,書裡運用賽局理論(我覺得比較像是樹狀圖),分析每個做法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給獎金、不給獎金,各會導致什麼後果,以釐清各種可能的狀況,避免直覺式推導,給出錯誤的誘因。
《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把誘因分成兩種建構方式,一種針對外在的直接經濟效應,例如金錢的補償或是罰款。
另一種,是聚焦內在的間接效應,包含社會與自我訊號。
社會訊號:我們可能會顧慮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想要別人對我們有某種觀點,或是想維持自己的顏面。
自我訊號:想要維持某個內心的自我認同與形象。
直接或是間接效應哪個比較好,並沒有標準答案,端看哪個誘因能夠幫助達成目的。例如有公司推出做高達五千美金的「離職獎金」,沒有附帶任何條件,只要離職就能領。當然公司並不是希望員工離職,而是希望員工能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離職獎金讓「偽裝想待在公司」代價變昂貴,淘汰動力不足的員工,也因此能篩選出真正想留在公司的人。
作者在書中舉的很多例子,都是以外在的直接經濟效應-金錢為誘因,然而畢竟大家的錢(預算)是有限的,要把錢花在刀口上,可運用「損失規避」效應,讓錢發揮最大價值。
簡單說,就是先讓錢進被獎勵者的口袋,在「損失規避」效應下,被獎勵者會因不想損及已拿到的錢,而更加努力;反之,如果是完成目標後,才發獎勵的話,便可能會覺得這筆錢是多出來的,可有可無,而不會盡全力。
在一項研究中,將老師分成「學期初先拿到學生成績進步獎金,學期末未達標再收回」,以及「學期末達標再發獎金」兩組,結果前者學生成績提高10%。
另一方面,錯失機會的恐懼也能形成誘因。錯失機會的恐懼就像是尾牙抽獎,但不是有參加的人才能抽獎,而是每個人都有抽獎機會,然而要是抽到時你不在現場,那麼你就不能領獎,想像你在家看電視時,收到同事傳來訊息說你「抽到iphone16pro max」,可惜不在現場,所以換ooo抽到了,是多麽扼腕的事。
所以,也可以採用較大的獎金,從所有人抽獎,但不符合資格的人就不能得到獎金,藉此讓更多人往你要的方向前進,達成目的。
「有錢能使鬼推磨」,然而錢不是萬能的。如同一開始提到資源回收的例子,作者提到美國與英國捐血的例子,當時美國付費給捐血者,但血液品質比較差(吸引許多需要錢的毒蟲),而富裕國家捐血者,動機多為「利他」。在沒有金錢獎勵狀況下,捐血同時符合自我與社會訊號。
另一個例子是握力測量,先測試受試者一分鐘平均握力強度後,再進行第二階段附有獎勵的測試,相關變因分別有低額與高額獎金,以及是自己或是慈善機構拿到獎金。
測試結果顯示,低額獎勵下,學生為慈善事業比自己更努力;高額獎金下,學生為了社會獎勵不再以給自己的金錢獎勵更努力。小額獎勵下,採社會誘因較佳;高額獎勵採自利誘因會比較好。
最後一個章節,則是提到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分別是設計讓好習慣持續的誘因、設計能根除壞習慣的誘因、設計能克服短期滿足的誘因、用誘因設計移除行為改變的障礙。這部分比較偏向個人行動,整體概念跟《原子習慣》蠻像的,就不多提。
《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你以為是要講「怎麼設計誘因」,其實更多是用非常多的例子,讓你了解帶有「混合訊號」的誘因,會帶來什麼負面後果。
不過,如果從《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提到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的角度切入的話,當我們知道怎麼避免讓誘因帶有「混合訊號」,就能夠設計出更高效的誘因。
這本書用了很多誘因的樹狀圖,我覺得很值得參考,在設計一項誘因後,可以用行為樹狀圖,具體分析這個誘因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以找出盲點,例如很多時候我們會直覺式覺得「發獎金」有用,實則要是獎勵錯方向,那麼結果可能會跟預期不同,使用行為樹狀圖,可以讓自己站對方角度思考,而非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最後,關於誘因,作者拋出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
「人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這件是錯誤的嗎?」作者的看法是,他並不評斷某件事的對錯,而是會問更簡單的問題:「要怎麼提供幫助?」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不上健身房,而選擇在躺在沙發上休息,這件事是有對錯嗎?仔細思考後,或許真的沒有,只是當下躺在沙發上休息的誘因,比上健身房來得大,自然而然產生這樣的後果。
不評判對錯,運用誘因概念,讓自己往理想中的生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