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面已經有點風波,但既然機票、飯店都訂了,我們還是硬著頭皮成行。
這趟日本之旅總共五天,住宿方面已經在出發前敲定:S同學一家三口住在那位住日本的同學家,還加上一位男同學;我則是和另一位女同學,以及一對小夫妻一起住在飯店。
這樣的分配其實大家都知道、也接受了。我那時候心裡甚至還想:「就當作是最後一次,跟這麼多人一起旅行吧。」沒想到,還真的是最後一次。
行程部分,S同學主動說要幫忙規劃,還在群組問大家想去哪裡。我們也配合提供了想去的地點,她也回覆說會安排、會提前給我們看行程表。
結果……出發前一天晚上我們打開行程表,驚訝地發現:
咦?根本沒什麼行程。
整張表幾乎是空白的,只有她極力主推的「泡麵博物館」和幾個要預約的地點,其他通通沒有。
雖然有點無言,但說實話我們也沒花太多時間準備行程,某種程度也只能說自己活該。
不過真正誇張的,是從我們到日本的那一刻開始……
S同學一家三口,天天遲到。
是的,不誇張,天天遲到。
明明住在日本同學家,卻還是每天出狀況:
• 小孩還沒準備好
• 老公還在睡
• 自己走錯方向
• 一下子包包沒拿
• 一下子鞋子還在找……
而且每次問她到了沒,她永遠都說:「我快到了,我在路上了!」
實際上,我們在車站等她都超過一小時起跳。
問她為什麼不跟日本同學和男同學一起出門?她的回答總是:「你們先走~我很快會到~」
然後,我們就成了車站裡最熟悉的幾個人。
我們後來默契形成:
前一天晚上討論行程,當天就看能成行多少。
這樣雖然沒效率,但至少比臨時抓景點來得好。
不過就算排得再好,只要S同學一家遲到,一整天就會瞬間變成半天行程。
我們開始覺得:「行程表寫爽的,不如直接寫『等等他們』就好。」
終於在第三天,我們真的受不了。
大家一致決定:
「早餐先在麥當勞吃,不要再等他們了。」
至少先吃東西,我們心情才不會空腹爆炸。
那天早上,S同學的老公說要跟日本同學和男同學一起先出門去車站買東西。
結果我們準時到了麥當勞,等了又等——
結果,日本同學到了,S的老公沒來。
因為他中途跑去逛其他的店……然後走丟了。
是的,成年人,在東京,走丟了。
而S同學本人?
當然又遲到了。這次的理由是:「我走錯方向了~」
我當下真的只想大喊:
「這一家人到底是來旅遊,還是來考驗我們EQ的?」
好險我們有麥當勞,不然真的會餓到當場翻桌。
然後,我們接到了電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