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就是這世界的美好禮物》
這幅畫以極簡線條構築出一個懸浮於水平線上的人形,手持一份禮物,彷彿正從水面下方的另一個自己手中接過。水面象徵意識的分界線,而下方那潛藏在深層潛意識的自己,正是能量來源與創傷記憶的載體。
此作以「自我整合」為主題,提出了一個深具靈性與心理療癒意涵的命題:我們所能給予世界最珍貴的禮物,其實來自我們願意潛入深海,與那個脆弱卻真實的自己會面。畫面簡潔卻充滿張力,象徵禮物並非來自天外恩典,而是自我療癒後的重生產物。這是一幅屬於內在英雄旅程的視覺詩。2.《祂在深處》
這幅作品以等高線的立體冰山為形,從水面上僅露出一層輪廓,而大多數結構隱藏於水面下。最底層的尖端是一個十字架,十字的造型與冰山結構巧妙融合,讓觀者不禁凝視其「根源」。
此作直指基督能量的潛藏與貫穿。從能量學觀點,冰山下方的層層結構象徵人類意識下的多重潛能與情緒記憶;而基督的象徵,如根一般深植最底層,既是支撐、亦是泉源。這幅作品不是在描繪宗教信仰的表象,而是透過能量結構的視覺化,讓人意識到「信仰」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深層共振,存在於我們最黑暗與最不被理解的那一層。

3.「信仰之擁」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較大的形體伸展雙臂,似乎象徵基督的擁抱與救贖。這種開放的姿態充滿慈愛,像是基督接納每一個信徒,將他們納入恩典之中。較小的人物仿若信徒,在基督的庇護下獲得安全與精神上的滋養。而橫線的存在,或許象徵著世俗與靈性世界的分界,提醒著信徒在人生的旅程中,如何跨越表象,尋求更深層的真理。
從能量學的冰山理論來分析,這幅作品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水面之上」與「水面之下」的能量流動。較小的形體位於水平線之上,代表顯而易見的行為與意識,而較大的形體延伸至水平線以下,則象徵潛藏的信仰力量與深層影響。這與冰山理論的核心概念相吻合:我們的顯意識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驅動生命、信念與情感的,是隱藏於水面之下的深層能量與潛意識。這幅作品提醒我們,表面可見的信仰行為,往往只是更為深遠的精神力量的展現。
這件作品透過簡單的造型,傳達了信仰的擁抱與能量的深層結構,在視覺語言中凝聚了豐富的精神寓意,使觀者能夠感受到超越物質層面的關懷與力量。

4.「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這幅作品可能象徵「恩典的環繞」與「靈性的交融」。作品的形式呈現出圓環或交錯的結構,這或許暗示了基督的愛是無限的,不斷環繞與滋養靈魂,使信徒得以在信仰的懷抱中找到慰藉與指引。交錯的線條可能代表信徒在生活中與神的互動,展現靈性的循環與成長。這樣的視覺語言,讓人想起基督的恩典如流水般覆蓋世人,使我們在信仰中不斷尋找生命的價值與平安。
從能量學的冰山理論來分析,此作品展現「顯性行動」與「深層能量場」的交互影響。冰山理論認為,人們所見的外在表象僅是全貌的一部分,真正的意識、情感與能量流動多數潛藏於無形之中。在這幅作品中,流動的曲線與交錯的形態可能代表表層的情感交流,而其中隱藏的能量則象徵更深層的信仰影響與精神力量。作品的閉環結構與流暢的線條,似乎暗示著信仰的運行並非單向,而是一種不斷深化與影響的過程,使人的靈魂得以受到滋養並持續前行。

5.「真正的信心」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冰山的上部形狀類似於手指或樹枝,仿若伸出的神聖之手,象徵上帝的引領與庇佑。基督信仰強調「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恩典,而這幅作品正好體現這一信念——上帝的愛並不僅限於表面,而是深藏於人的內心世界,如同冰山的廣大部分隱藏於水面之下。下方輪廓隱約呈現出人的頭部或面部,暗示人與信仰之間的深層聯繫:人的生命與思維受神的恩典影響,信徒在靈性之下尋找指引與平安。
從能量學的冰山理論來分析,作品精準地展現了表層意識與潛意識的對比。冰山的上部代表顯性的行為與思維,而水面之下的部分則蘊含了更深層的信念、情感與精神力量。作品提醒觀者:真正驅動人生選擇與行動的,往往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力量,而非僅僅外顯的意識形態。這與冰山理論高度契合,人們所展現出的思想與行為只是全部生命狀態的一部分,而真正影響我們的,則是那些潛藏的精神信念與內在能量。
透過這兩種視角,這幅作品不僅表現出自然景象的美感,更蘊藏著人類的精神探索,鼓勵觀者挖掘內心世界,思考信仰與靈性如何影響個體的存在。

6.〈隱藏之力 Hidden Force〉
一筆簡潔而有力的線條,勾勒出生命的隱喻:
在水面之上,是可見的波動與形體; 在水面之下,則蘊藏著龐大且深遠的力量。
這幅作品呼應了冰山理論的啟示──
真正支撐外在行為與表現的,是靈魂深處無聲的信念、記憶與愛。 在基督信仰中,我們被提醒:「耶和華看人內心。」 唯有將生命的根深植於神的愛中, 才能在表面風浪之上,如鷹展翅高飛,重新得力。
當你靜靜凝視,願你也在自己的內在深海中, 遇見那份隱藏卻堅定的力量。

7.〈愛的源頭:擁抱自己,擁抱世界〉
這幅作品以極具啟發性的構圖,描繪了一場愛的起點與回歸。
水面之上,一個人正靜靜地擁抱自己。這不僅是自愛的行動,更是一種與神對話的姿態,如同《馬太福音》22:39所言:「要愛人如己。」真正的愛鄰舍,起於真正懂得珍惜並接納自己。藝術家在這裡指出:一個人的生命,唯有被愛充滿,才能成為愛的流通之地。
然而,畫面的深層意義隱藏在水面之下。冰山理論告訴我們:表面上可見的只是生命的極小部分,真正支撐一切的,是看不見的底層結構。
在這片水下,父母彼此擁抱的畫面成為了源頭象徵。這是一種深遠的愛,是關係中的榜樣,也是無聲中傳遞給下一代的祝福。正如聖經《創世記》2:24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父母之間的愛與合一,如同生命之根,讓下一代自然學會自愛與愛人。
從能量學角度解讀,父母間愛的能量深深地滋養著孩子的靈魂結構,使他在成長中無需外求,而是從內在湧出安全感與自我價值。這種能量儲存於靈魂深處,如同冰山下巨大的體量,雖不可見,卻是真正支撐生命航行於世界之海的力量。
這幅作品傳遞出一個強而有力的信息:
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就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當愛從家庭流向個人,從個人擴展到鄰舍、台灣,最終必然也能擁抱世界。這種力量不是來自外在施予,而是源自內心最深處,那份曾經被父母彼此相愛深深滋養過的靈魂之泉。
在這簡單而深刻的線條之間,我們看見了神聖次序的美,看見了上帝對人類愛與和好的永恆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