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瘋靡雙週報從2020年9月21日發出第一刊,至今共發出56期,維持三年的雙週報計畫,感謝各位讀者誠心支持,有你們的閱讀與參與,我們才有繼續書寫的動力。 而在這之中的最大功臣,莫過於每一期的小編們。多數小編以筆名示人,有時候同樣一位志工有五個筆名,對讀者來說僅是追蹤雙周報,難以真的深入認識每一位小編。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篇新聞及一篇評論。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兩篇好文: 一、在 Metoo 浪潮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如何支持與陪伴性暴力倖存者 二、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都有他們在關注:訪報導者團隊談《島國毒癮紀事》/林欣誼
Thumbnail
一、醫生視角:診所和醫院的差別在於? 二、病人視角:我要如何判斷這間診所/醫院、或這個醫師適合我?
Thumbnail
主編:夏夜小薔 【「盍各言爾志」小專題:自殺、自殺者遺族、安樂死】 藉由【公視主題之夜SHOW】的相關集數的資訊,拋出一顆鼓勵思辨的毛線球,邀請大家務必在身心許可的狀態下重新思考這些困難的議題。 【新聞摘錄】有關長照悲歌與刑法相關犯罪量刑事由掛勾,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是否只是掩耳盜鈴之舉,值得深思。
Thumbnail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瘋靡雙週報從2020年9月21日發出第一刊,至今共發出56期,維持三年的雙週報計畫,感謝各位讀者誠心支持,有你們的閱讀與參與,我們才有繼續書寫的動力。 而在這之中的最大功臣,莫過於每一期的小編們。多數小編以筆名示人,有時候同樣一位志工有五個筆名,對讀者來說僅是追蹤雙周報,難以真的深入認識每一位小編。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篇新聞及一篇評論。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兩篇好文: 一、在 Metoo 浪潮中,我們可以做什麼?如何支持與陪伴性暴力倖存者 二、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都有他們在關注:訪報導者團隊談《島國毒癮紀事》/林欣誼
Thumbnail
一、醫生視角:診所和醫院的差別在於? 二、病人視角:我要如何判斷這間診所/醫院、或這個醫師適合我?
Thumbnail
主編:夏夜小薔 【「盍各言爾志」小專題:自殺、自殺者遺族、安樂死】 藉由【公視主題之夜SHOW】的相關集數的資訊,拋出一顆鼓勵思辨的毛線球,邀請大家務必在身心許可的狀態下重新思考這些困難的議題。 【新聞摘錄】有關長照悲歌與刑法相關犯罪量刑事由掛勾,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是否只是掩耳盜鈴之舉,值得深思。
Thumbnail
這場分享會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一場,由參與過三梯次手足聚會的 Miao 主講,分享她陪伴思覺失調症弟弟的十年歷程。  分享會開始時,Miao投影出一幅由她與弟弟共同創作的藍色畫作。畫面中如泡泡般擴散的筆觸像一整片海,對我來說好像象徵了她與弟弟共處時的流動與未知,也成為整場分享會視覺與情感的主軸。
Thumbnail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想著要寫到職一年的紀錄,總是很難下手。雖然之前的工作常與文字為伍,但進了專線後,卻日日感到自己的辭不達意。彷彿在這裡使用的這套語言是一種異鄉語,得從發音、語法開始重新學習,於是每天在大量使用文字與深感自己處理得不夠好的矛盾中度日,下班後則徹底喪失語言能力。
Thumbnail
剛開始接線時,聽到來電者描述與生病家人的相處方式,我常忍不住在心裡想:「就是因為你沒好好聽對方說話啊!」於是,我試圖「教導」對方該怎麼做才對。但在聽者耳裡,這樣的話語卻成了指責:「你不夠好,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當努力被忽視甚至否定,當感受到對方並不站在自己這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前年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曾訪談了一位照顧思覺失調弟弟的姐姐,並將訪談內容潤飾後出版了圖文書《手足陪伴記憶球》。弟弟有看到圖文書的內容,並且寫下了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回應給姐姐。在徵得姐弟雙方的同意後,將弟弟的文字轉貼上來。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我有一個易怒、失控時會吼叫、噴火的恐龍姊姊,家裡的人都怕她,姊姊也痛苦。媽媽總是要我讓著她,但是姊姊的行為讓我受傷,媽媽只無奈地說:「你姊姊就是一隻恐龍,沒辦法。」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這場分享會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一場,由參與過三梯次手足聚會的 Miao 主講,分享她陪伴思覺失調症弟弟的十年歷程。  分享會開始時,Miao投影出一幅由她與弟弟共同創作的藍色畫作。畫面中如泡泡般擴散的筆觸像一整片海,對我來說好像象徵了她與弟弟共處時的流動與未知,也成為整場分享會視覺與情感的主軸。
Thumbnail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想著要寫到職一年的紀錄,總是很難下手。雖然之前的工作常與文字為伍,但進了專線後,卻日日感到自己的辭不達意。彷彿在這裡使用的這套語言是一種異鄉語,得從發音、語法開始重新學習,於是每天在大量使用文字與深感自己處理得不夠好的矛盾中度日,下班後則徹底喪失語言能力。
Thumbnail
剛開始接線時,聽到來電者描述與生病家人的相處方式,我常忍不住在心裡想:「就是因為你沒好好聽對方說話啊!」於是,我試圖「教導」對方該怎麼做才對。但在聽者耳裡,這樣的話語卻成了指責:「你不夠好,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當努力被忽視甚至否定,當感受到對方並不站在自己這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前年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曾訪談了一位照顧思覺失調弟弟的姐姐,並將訪談內容潤飾後出版了圖文書《手足陪伴記憶球》。弟弟有看到圖文書的內容,並且寫下了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回應給姐姐。在徵得姐弟雙方的同意後,將弟弟的文字轉貼上來。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我有一個易怒、失控時會吼叫、噴火的恐龍姊姊,家裡的人都怕她,姊姊也痛苦。媽媽總是要我讓著她,但是姊姊的行為讓我受傷,媽媽只無奈地說:「你姊姊就是一隻恐龍,沒辦法。」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Thumbnail
今年五月初,活泉社區家庭支持中心的夥伴們到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參訪,由辦公室主任莊棋銘、自立生活主任Yukih Pupuy以及總幹事林君潔為我們介紹協會的精神理念與服務項目,也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最後帶我們參觀無障礙空間智能體驗室。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1.社區關訪員協助的對象是誰? 2.社區關訪員工作內容為何? 3.如何申請社區關訪員這樣的服務? 4.如何與社關合作? 5.什麼時候會結案?
Thumbnail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CBR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也被稱做CBID( Community Based Inclusive Development),以社區為基礎的包融性發展。
Thumbnail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Thumbnail
今年五月初,活泉社區家庭支持中心的夥伴們到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參訪,由辦公室主任莊棋銘、自立生活主任Yukih Pupuy以及總幹事林君潔為我們介紹協會的精神理念與服務項目,也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最後帶我們參觀無障礙空間智能體驗室。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1.社區關訪員協助的對象是誰? 2.社區關訪員工作內容為何? 3.如何申請社區關訪員這樣的服務? 4.如何與社關合作? 5.什麼時候會結案?
Thumbnail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CBR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也被稱做CBID( Community Based Inclusive Development),以社區為基礎的包融性發展。
Thumbnail
這場分享會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一場,由參與過三梯次手足聚會的 Miao 主講,分享她陪伴思覺失調症弟弟的十年歷程。  分享會開始時,Miao投影出一幅由她與弟弟共同創作的藍色畫作。畫面中如泡泡般擴散的筆觸像一整片海,對我來說好像象徵了她與弟弟共處時的流動與未知,也成為整場分享會視覺與情感的主軸。
Thumbnail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11月23日主題座談會源自家屬手足聚會,討論焦點在於如何陪伴家中關在房間裡的家人願意跨出家門接觸機構並開始使用資源。這期間的第一步是如何發生的?在這場活動裡,主持人建豪分別用八題的題綱,並寫在白板上,讓三位經驗者輪流分享。過程中也邀請聽眾提問,協助聚焦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活泉之家此次受台東縣衛生局之邀,展出主題《我想假裝我沒有生病》畫展,並於開展當日舉辦活動邀請民眾體驗真人圖書館與互動創作。此篇文章為參與真人圖書館的會員撰寫,一起來看看會員的親身經歷吧!
Thumbnail
2024年貧窮人的台北展覽已經結束,活泉之家在其中的展覽【現實疊加布】也在會員們的幫忙之中順利完成,其中有位會員還報名了展覽的導覽志工,一起來跟這位會員-魅雲衣一起回顧活泉的展間吧! 
Thumbnail
這個主題座談會的緣起,來自於專線的一個Line社群。有次一位成員提議是否能更改社群名稱,因為群組名稱取名為「精神疾病照顧者」讓他擔心。成為照顧者的過程中,或許許多人心中都有類似的擔憂與害怕。然而我們是否曾靜下心來,去了解這些擔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正視這些恐懼,找到內在的力量去面對它們。
Thumbnail
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涵蓋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這活動與《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
Thumbnail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Thumbnail
這場分享會為「希望感系列講座」的一場,由參與過三梯次手足聚會的 Miao 主講,分享她陪伴思覺失調症弟弟的十年歷程。  分享會開始時,Miao投影出一幅由她與弟弟共同創作的藍色畫作。畫面中如泡泡般擴散的筆觸像一整片海,對我來說好像象徵了她與弟弟共處時的流動與未知,也成為整場分享會視覺與情感的主軸。
Thumbnail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11月23日主題座談會源自家屬手足聚會,討論焦點在於如何陪伴家中關在房間裡的家人願意跨出家門接觸機構並開始使用資源。這期間的第一步是如何發生的?在這場活動裡,主持人建豪分別用八題的題綱,並寫在白板上,讓三位經驗者輪流分享。過程中也邀請聽眾提問,協助聚焦討論的主題。
Thumbnail
活泉之家此次受台東縣衛生局之邀,展出主題《我想假裝我沒有生病》畫展,並於開展當日舉辦活動邀請民眾體驗真人圖書館與互動創作。此篇文章為參與真人圖書館的會員撰寫,一起來看看會員的親身經歷吧!
Thumbnail
2024年貧窮人的台北展覽已經結束,活泉之家在其中的展覽【現實疊加布】也在會員們的幫忙之中順利完成,其中有位會員還報名了展覽的導覽志工,一起來跟這位會員-魅雲衣一起回顧活泉的展間吧! 
Thumbnail
這個主題座談會的緣起,來自於專線的一個Line社群。有次一位成員提議是否能更改社群名稱,因為群組名稱取名為「精神疾病照顧者」讓他擔心。成為照顧者的過程中,或許許多人心中都有類似的擔憂與害怕。然而我們是否曾靜下心來,去了解這些擔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正視這些恐懼,找到內在的力量去面對它們。
Thumbnail
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涵蓋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這活動與《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
Thumbnail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全台3.4萬個精障家庭,僅配不到百位社區關懷訪視員,精障社群平台攜手社關,共同呼籲為精障困境尋活路。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Thumbnail
本期瘋靡雙週報延續上一期雙週報的介紹,摘錄整理本次修法期間,民間團體的訴求與相關報導,以及逐條審查的最新狀況,帶您迅速掌握目前《精神衛生法》修法爭議與最新進度。
Thumbnail
針對行政院會通過之精神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於近期舉行「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討論精神衛生法部分條文,各界也提出相關建議,希冀能透過此次修正,改善目前面臨之困境。本次雙週報帶你看其中關於「強制社區治療」、「社區支持」之討論。
Thumbnail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與資訊。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全台3.4萬個精障家庭,僅配不到百位社區關懷訪視員,精障社群平台攜手社關,共同呼籲為精障困境尋活路。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
Thumbnail
本期瘋靡雙週報延續上一期雙週報的介紹,摘錄整理本次修法期間,民間團體的訴求與相關報導,以及逐條審查的最新狀況,帶您迅速掌握目前《精神衛生法》修法爭議與最新進度。
Thumbnail
針對行政院會通過之精神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於近期舉行「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討論精神衛生法部分條文,各界也提出相關建議,希冀能透過此次修正,改善目前面臨之困境。本次雙週報帶你看其中關於「強制社區治療」、「社區支持」之討論。
Thumbnail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與資訊。
Thumbnail
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涵蓋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這活動與《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
Thumbnail
今年5到6月,我們舉辦了家屬讀書會,大家在四個星期六早上相聚,一起讀了《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這本書,讀書會的進行流程大致如下:先由幾位成員導讀認領的章節,並分享自己的感覺、收穫或提問,接著就成員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本篇文章分為「成員回饋」、「章節重點」、「討論題目與結論」及「體會與反思」四部分書寫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工作者日前應廣青文教基金會的邀請,為其舉辦的圓缺影展其中的兩部電影撰寫閱覽心得。目前圓缺影展仍在舉行中,相關訊息請見文章底下聯結。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Thumbnail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是一本人類學家觀察精神科醫師的田野紀錄,時空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作者魯爾曼記錄了當時精神醫學的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管理式照護是如何影響治療典範的轉移與醫療系統變革。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除了從疾病當事人的視角來看待發聲議題,本週我們也將為大家導讀政治學家Anne Phillips的著作《The Politics of the Human》(暫譯《「人類」的政治學?》)。
Thumbnail
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涵蓋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這活動與《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
Thumbnail
今年5到6月,我們舉辦了家屬讀書會,大家在四個星期六早上相聚,一起讀了《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這本書,讀書會的進行流程大致如下:先由幾位成員導讀認領的章節,並分享自己的感覺、收穫或提問,接著就成員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本篇文章分為「成員回饋」、「章節重點」、「討論題目與結論」及「體會與反思」四部分書寫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工作者日前應廣青文教基金會的邀請,為其舉辦的圓缺影展其中的兩部電影撰寫閱覽心得。目前圓缺影展仍在舉行中,相關訊息請見文章底下聯結。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Thumbnail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是一本人類學家觀察精神科醫師的田野紀錄,時空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作者魯爾曼記錄了當時精神醫學的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管理式照護是如何影響治療典範的轉移與醫療系統變革。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Thumbnail
除了從疾病當事人的視角來看待發聲議題,本週我們也將為大家導讀政治學家Anne Phillips的著作《The Politics of the Human》(暫譯《「人類」的政治學?》)。
Thumbnail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會員與職員共同參與會所決策,透過公開會議討論重要議題,確保所有相關人士都能參與其中。真福之家每月舉辦2-3次公開論壇,作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Thumbnail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提供一個有效的外展系統,關懷缺席、孤立或住院的會員,透過電話關懷、見面或寄送卡片等方式維持連結與支持。
Thumbnail
國際精神健康會所 (Clubhouse) 是一個以會員為中心的復元模式,旨在協助精神疾病經驗者重返社會。本文詳述會所的服務準則、會員權益、運作模式、就業支援、教育資源、社區參與以及財務管理等面向。這些準則旨在提升會所服務品質,並確保會員獲得尊嚴、機會與平等參與的權利。
Thumbnail
無論會員們缺席多久,都有權利隨時重返會所,除非造成安全威脅。會員Hanks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參與會所活動,重拾生活重心,並在重返工作崗位後仍能彈性參與會所活動。
Thumbnail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會員與職員共同參與會所決策,透過公開會議討論重要議題,確保所有相關人士都能參與其中。真福之家每月舉辦2-3次公開論壇,作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Thumbnail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提供一個有效的外展系統,關懷缺席、孤立或住院的會員,透過電話關懷、見面或寄送卡片等方式維持連結與支持。
Thumbnail
國際精神健康會所 (Clubhouse) 是一個以會員為中心的復元模式,旨在協助精神疾病經驗者重返社會。本文詳述會所的服務準則、會員權益、運作模式、就業支援、教育資源、社區參與以及財務管理等面向。這些準則旨在提升會所服務品質,並確保會員獲得尊嚴、機會與平等參與的權利。
Thumbnail
無論會員們缺席多久,都有權利隨時重返會所,除非造成安全威脅。會員Hanks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參與會所活動,重拾生活重心,並在重返工作崗位後仍能彈性參與會所活動。
Thumbnail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