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發頻率:BTI訊號極為罕見,自1945年以來全球僅觸發約17–19次 。
- 成功率與後市報酬:歷史數據顯示,每次觸發後美股後續都有顯著上漲。統計指出,過去80年中S&P500在6個月/1年後平均漲幅分別約+14.8%和+23.4% ,且「每一次」都是正報酬 。Carson集團分析更強調「一年後漲幅平均超過23%,從未出現下跌」 。總體而言,BTI的歷史命中率接近100%,觸發後一年內多是牛市格局。
- 失敗案例:但亦非萬無一失。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的多次廣度衝力訊號並未扭轉熊市 ;2015年10月的BTI觸發後,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卻再次創新低 。另外有研究指出2004年和2011年的訊號僅帶來有限上漲,收益平淡 。這些例外提醒我們,訊號本身並不考慮經濟背景。
當前市場是否符合觸發條件(2025年4月)
- 條件驗證:根據2025年4月的市場資料,BTI觸發條件確實已達成。媒體報導指出,4月24日(週四)紐交所上漲股數占比的10日EMA已從40%以下飆升至61.5%以上 。當日美股大漲,紐交所上漲/下跌家數比高達5.84∶1(約85%股票上漲) ,正好符合廣度突變的判定標準。可以說,近期美股廣度已劇烈轉強,技術上形成了典型的「衝力」型態。
- 聯準會政策:聯準會3月會議決定維持利率在4.25–4.50%區間 。聲明指出就業市場穩固、通膨「仍偏高」,並提及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上升 。簡言之,貨幣政策仍偏緊,未見轉向寬鬆跡象。
- 企業財報:2025年第一季財報表現參差不齊。有些科技巨頭(如 Alphabet、ServiceNow)獲利超預期,帶動股市回升 ;但傳統消費品企業(如寶潔、百事)因需求疲軟下調展望 。整體看來企業獲利仍在成長,但增速放緩,缺乏明顯共振。
- 消費者信心與就業:消費者情緒相對低迷。美國密西根大學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52.2,較上月大跌,預期通膨已攀至6.5%新高 ;同期達標失業率約4.2% ,就業市場依舊穩健。每週失業金初領申請人數降至21.5萬(兩月低點),顯示勞動力需求韌性強 。總之,勞動市場強而消費意願弱,各項數據呈現「強就業、弱信心」格局。
- 地緣政治與風險因素:全球貿易與地緣風險居高不下。美中貿易談判進展不明朗,川普關稅政策仍具變數;報告指出,4月貿易政策變動直接推升未來一年的通膨預期至6.5% 。同時,特朗普時代的高關稅已開始抑制房屋開工(單戶建築大跌14%) 和製造業活動。簡言之,儘管近期市場已有降溫跡象,但供應鏈擾動和政策不確定性仍在牽制經濟。
綜合判斷:多頭 vs. 空頭因索
- 多頭因素: BTI歷史上往往代表市場快速轉折,出現後常迎來大幅反彈 。例如過去觸發瞬間市場都能在半年到一年內大漲,投資者若忽略信號可能錯過牛市開啟的初段。當前部分基本面也有助攻:科技類財報亮眼、對中國貿易戰的預期緩和信號等,增強市場樂觀氛圍 。從技術面看,廣度已由極度超賣迅速回升,投資者情緒明顯改善,這些跡象在以往多為大牛市的前兆。
- 空頭因素: 然而當前宏觀風險仍高於歷史典型牛市起點 。聯準會仍在緊縮態勢,通膨遠高於目標,消費者與企業信心低迷 ;若經濟數據轉弱,信號亦可能只是反彈過程的一部分。歷史上位於熊市環境(1930年代)或高估值階段(2015年)的BTI都未能改變大勢 。另外,不少分析指出現代市場結構已有改變,早期指標基礎與今日環境不同 ;過去兩次在緊縮週期中出現的信號(1984~2004年長期無觸發期間的2004、2011年)成果都不佳 。總而言之,雖然技術信號誘人,當前經濟與政策背景與1982、2009年大底情況已大不相同 ,信號可信度應謹慎評估。
綜合建議:歷史證據顯示BTI觸發往往意味轉折契機,但也時常出現在基本面惡劣、先行下跌之後。此番BTI訊號雖具有歷史上高命中率的背景 ,但考量聯準會立場、地緣及經濟面不確定性等因素,目前仍宜平衡看待。多頭可因訊號積極布局,空頭則可因宏觀警訊做風險控管。換言之,尊重歷史但勿盲目迷信,需將技術信號與當前基本面共同納入判斷,以決定是否開始新一波牛市或僅為短線反彈。
參考來源:上述分析參考了多份市場研究報告與新聞,包括 Investopedia、Nasdaq/Zacks、SentimenTrader、Arthur Hill(StockCharts)、Carson Group、AInvest、HumblestudentOfTheMarkets,以及聯準會與路透等官方資訊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