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帶爸媽自助!?你瘋了嗎!?」這是同事們聽到我安排清明連假規劃帶爸媽出國的第一反應。
帶爸媽出門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自助旅行非常容易發生生活習慣上的衝突,讓輕鬆愉快的家族旅行變成一場修行。
你是否也曾經為了要帶父母出國,行前焦慮了好幾天呢?
我們家其實從我小五開始,爸爸第一次帶全家京阪神自助旅行後,到我出社會的這十多年間,我們的旅遊地圖已經踏遍日本各地(大概只剩沖繩還沒去過)。
去年,他們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自駕德國,今年打算環冰島一圈。
聽到這邊,你一定想說,「那你帶他們自助,一定超簡單的啦!」
拜託,這才是我焦慮的來源。
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有一套習慣的模式跟作息,我要怎麼能確保不會在旅途中觀念不合大吵一架?
▋ 為什麼是韓國?
自從我媽退休後,在家最常做的就是追劇。
Netflix上的熱門韓劇幾乎都看完了,對演員的熟悉程度不輸我們這個世代。
但或許是三十年前的跟團旅遊,讓她對韓國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
一個禮拜的旅行團,不是吃中菜就是人參雞湯。
反倒是我前年去了趟釜山賞櫻,覺得景色、美食還有咖啡廳文化,應該會是爸爸媽媽喜歡的類型。
所以很想讓他們也感受看看,韓國的文化跟賞櫻的氣氛。

遇到櫻花滿開的石村湖,真的很幸運
▋ 先讓他們熟悉可能會去的景點
在確定要出國前,我每次回家都會用電視播YT,讓他們熟悉一下韓國的景點。
讓他們先看一下聖水洞要吃排骨湯,要逛街;北村可以租韓服、要記得拍老房子;汝矣島可以看櫻花,旁邊的現代百貨是淚之女王拍攝地。
至少在出發前,他們對於要去的地方大概有個印象。
而且,到了當地,也會更有印象。
這種感覺就像是,每次出去玩,準備行程的人對於景點的認識總會是最強烈的。
讓他們事前預習,也可以做到類似的效果。
▋ 注意廁所、休息的地方還有景點的安排
父母的體力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好了。
即使他們還能行走自如,但體力的下滑跟頻繁上廁所的需求,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所以在安排景點上,我都會先在景點跟景點間安排咖啡廳,讓他們可以休息一下,上個廁所。
如果是要排隊的景點,盡量先預約或是提前取號候位,很多韓國的餐廳都有這樣的服務。可以先去預約號碼,然後我們可以附近逛逛再入內用餐。
每次看到他們找廁所或是走路的背影,心裡頭還是有點感慨時間的無情。
小時候他們帶著我和妹妹出去玩,那時候眼裡的父母仿佛超人般,什麼問題都難不倒。
現在看著他們容易喊累,吃飽飯的第一件事情是吃藥,這些都讓人心裡蠻難受的。(離題了,我知道)
▋ 給他們選擇,讓他們有參與感
通常每個景點內的餐點,我會給他們選擇。
我會先找好這個景點推薦、合適的餐廳,然後挑一兩個出來給他們選。讓他們有參與做決定的感覺,很多時候爸媽在旅途中會提一堆意見,我認為他們不是真的對行程有意見。
而是他們好奇那些我們安排的行程以外,還有什麼選項、還有什麼是他們不知道的。
例如說晚上到了明洞,我就會問說你們是想吃烤韓牛,還是炸醬麵。
當然,這附近的選擇絕對不止這些。
但我讓他們在小範圍內做選擇,一方面不會無止盡的發散,一方面也讓他們有參與感。
像這次媽媽就很明確地說,她想吃韓牛又想吃炸醬麵。
那我們最後就提前一點吃晚餐,然後逛逛街,再去吃炸醬麵當消夜。
▋ 試著了解爸媽背後的動機
不可否認,僅僅是四天三夜的旅程,過程中也有讓我整個人牙起來的時候。
當下我很生氣,後來覺得有點後悔。回到台灣後,我試著覆盤怎麼可以更好。
情境一:很喜歡一定要拍到人
我不是一個拍照一定要入境或是有人像的人,但我媽很喜歡拍照一定要有人,如果全家是更好。
我希望留下的是在這個景點當下的感受,試著用照片記錄下來。
同樣的道理,景點對她來說只是次要,她更想珍惜的是一家人出遊的回憶。
情境二:很愛問問題
「這什麼口味?這上面寫什麼?怎麼走最快?這什麼意思?」
只要出現媽媽感到新奇的事情,她就一定會馬上發問。
很多時候能回答的我都會回答,但有時候在找路,聽到的時候瞬間也會有點不耐煩。
我可以理解,她是有種依賴的心態,因為她不僅對我如此,對我爸也是。
這個我還沒有想法,因為工具教了,但讓她習慣也還需要時間。
結語
帶父母出國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共鳴,代表大家也希望能夠在時間、體力、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創造跟家人美好的回憶。
但父母很多的言行舉止,也容易讓我們傻眼。
所以才會有人笑稱:「帶父母旅行不知道是旅行還是修行。」
但不管怎麼樣,旅途中一定會有很多美好值得留存的回憶。
例如這次,看到爸媽對於韓牛的口感讚不絕口、在喜歡的咖啡廳(Anthracite Coffee Seogyo,推推)流連忘返,喜歡到買了兩包咖啡豆回家還嫌不夠。
透過事前準備、當下隨機應變、事後覆盤,能夠讓這段回憶留下那些好玩有趣的片段。
或許帶爸媽出門真的是趟修行,但這趟修行的目的是愛與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