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讓我們一起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在故事裡尋找共鳴,一起品味文學中的生活美學。

上一次蘇東坡的故事,不曉得大家覺得如何呢?因為我自己非常喜歡他,覺得他不僅各種作品都飽含真摯的情感外,本人也非常具有人格魅力,所以不自覺就聊太多了😱不過我覺得他還有很多可以聊的部分,如果大家喜歡蘇東坡,也可以在留言區告訴我還想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喔!
那我們現在進入主題啦!今天想來聊兩位大唐詩人,大家肯定聽過、也背過他們的作品,一位是浪漫謫仙李白,另一位是寫實詩聖杜甫,被後世評論為撐起盛唐文壇的兩大巨擘,不過他們倆的作品風格迥異,到底怎麼認識的呢?其中的關係也耐人尋味,而我也很常戲稱李白是杜甫愛而不得的白月光,因為李白獨愛那猶如硃砂痣的孟夫子(孟浩然)!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杜甫寫了好多詩文送給李白,裡面充滿自己的傾慕之情,但李白回信的詩卻屈指可數,甚至有一首詩寫著「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看起來好像在拒絕杜甫的告白,但其實這首詩是李白在認識杜甫之前所寫的,所以如果有讀者要開始嗑他們的三角戀,可能要失望了⋯⋯
而他們的情緣怎麼展開的呢?我們得將時間拉回天寶年間。當時四十四歲的李白因為得罪權貴,被皇帝以「賜金放還」的名義離開長安,當他來到洛陽時,恰好遇到正要進京取得功名的杜甫,這時候杜甫才三十三歲,正是懷抱理想、意氣風發之時,但卻考取功名失利,就這樣兩個失意的靈魂於一家酒肆相會,兩人一起喝酒聊天、一見如故,並相約和高適一起遊覽梁宋,隔年還一起同遊魯郡,期間杜甫寫了一首詩,裡頭說:「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大白話就是我和李白喝醉時會蓋同一條被子睡覺,醒的時候則是手牽手一起遊賞,不過滿有趣的是,李白其實也有把這段遊歷寫成詩,但完全沒有提到他的旅伴杜甫⋯⋯如果我是杜甫應該會感到有些失落☹️沒想到堂堂詩仙連自己的旅伴也記不得,真讓人哭笑不得😂
這段旅程結束後,他們都以為未來還有再聚的機會,殊不知原來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的相見,所以在這之後杜甫寫了好多詩懷念李白,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杜甫的作品中有提到李白的就多達40多首,而可以考證是送給李白的就15首,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曾經寫給同一位傾慕的對象15首情詩?我自己的經驗是沒有,所以我還滿佩服杜甫的癡情,而且看他這些詩的標題就可以發現他幾乎時刻在想著李白,白天想,晚上也想,春天冬天也在想,甚至睡覺也會夢到李白,即使後來李白參加永王李璘起兵奪權,在這場皇位爭奪戰失敗後入獄,甚至被流放到夜郎這個偏遠之地,所有人都對他嗤之以鼻時,只有杜甫站出來,寫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樣的詩句,就可以看出當全天下都和李白為敵時,他還是愛著李白,甚至說要在李白少時讀書的地方等著他回來,就算髮絲斑白仍舊不離不棄,這等癡情可真是難能可貴。
但在這時候,杜甫自己也並不好過,在目睹安史之亂後四處漂泊,路途間看盡百姓顛沛流離、民不聊生的慘象,使得他的作品昇華至另一個層級,道盡人間苦痛,例如我覺得最能表達他那種沉重抑鬱之情的是〈春望〉這首詩,全文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時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三年,原先爛漫的春光,早已被兵卒們踐踏殆盡,眼中所見是已經淪陷的長安,此時杜甫勇敢地決定一人追隨唐肅宗,將家人們送往鄉村避難,所以標題中的「望」字,表達的是對家人的思念,對國家前程的憂慮,更表達對社會安寧幸福的想望。
所以我覺得如果此時,處在孤絕處境的杜甫能收到李白的回應,或許會激動萬分,在那寫實主義的作品中或許會染上濃墨重彩的浪漫,可惜李白的回應並不如預期,看到這你可能會覺得「蛤?李白好像有點寡情冷淡耶!跟印象中那種瀟灑熱情、充滿生命力的形象有所差距!」而且按照過往的慣例,受贈者是要回詩贈給對方的,但依目前考證的資料來看,李白寫給杜甫的信只有兩首,在數字上很明顯是不對等的,不過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究竟是已讀不回?還是不讀不回?
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兩個人的身分懸殊,當時的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而杜甫還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書生,甚至他的作品都是在死後才廣為流傳,我們也才知道原來在大唐盛世中又這麼一位心懷天下的仁人,所以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身為詩壇大前輩的李白,確實沒有義務要回覆杜甫,而這樣的潛規則也發生在李白對孟浩然身上,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嗎?李白曾經寫「吾愛孟夫子」向孟浩然告白,但孟浩然有回覆嗎?答案是沒有。
所以我們可以把他們的關係理解為偶像和粉絲,如果有在追星的朋友應該比較能夠理解,儘管我們追崇的偶像不會一個一個回覆粉絲的留言,也很難和我們有什麼真實的對話,但這會阻擋我們搶演唱會或粉絲見面會的門票嗎?顯然是不會呀!所以用這個概念看杜甫,就可以理解杜甫為何這麼無怨無悔地寫詩給李白,即使沒得到回覆,也難以阻擋他抒發自己傾慕之情。
再加上,古代傳訊不便,能夠成功送出信件的其實不多,所以其實有很多詩看起來是贈詩,實際上很可能都沒有送出去,只是寫來抒發感情,對方不見得會知道,而且李白和杜甫也有很多作品早就亡佚了,因此說不定李白也有更多寫給杜甫的詩作,只是我們現在看不到了,所以李白並不是冷處理杜甫,除非他們當時有現在的社群媒體,李白一直已讀不回,那就真的要幫杜甫哭哭了!
可是兩個個性不同的人為何會有這一段為人稱道的友情呢?
其實,他們倆雖然看似個性不同,一個狂放不羈,一個憂國憂民,但其實我們追根究柢便會發現兩人是有共同特質的,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兩人會相知相惜。我覺得李白看似與世無爭、灑脫飄逸,實際上卻是入世極深之人,和杜甫是相同的。
我們從他的一些作品便可以發現他希望建立一番功業的渴望。例如他曾說:「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這裡的「旄頭」指的是叛亂的胡人,而「魯連」是魯仲連,一位戰國時期的高士,曾救助趙國避免亡國的命運,所以當時的諸侯王想以重金酬謝他,他卻不肯接受。而這位高士也頻繁地出現在李白的作品中,可見他的理想是在建立功業後飄然而去,不接受功名利祿的獎賞。
但要達成這樣的理想,總得先謀得一職,才能盡他那經世濟民的想望,但第一次的求仕卻失敗了⋯⋯怎麼說呢?當時他透過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薦,成為翰林待詔,其實就是皇帝的御用秘書,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榮耀,但對李白來說可能是一種恥辱。因為當時的唐玄宗已非開元初年認真治國的模樣,他寵信楊貴妃,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朝政已逐漸傾頹,李白之於他的作用並不是商討治國平天下的政策,而是歌舞遊樂之際提供助興文章的宮廷文人,所以第一次的追求可以說是落空了。
爾後不久,便發生安史之亂,但他仍寫出「余亦草見人,頗懷拯物情」這樣的文句,表示儘管自己已不在朝廷,卻仍舊懷著拯救時代危難的使命,清楚且堅定地表明自己用世的志意並沒有消退,這也就可以明白為何李白會投靠李璘,無非是想為自己的理想掙出一條生路,可惜最後起兵失敗,李白被流放到夜郎。
而在這段日字裡,杜甫雖已和李白分離十多年,而且自己也正處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他對李白的思念不減反增,寫了兩首〈夢李白〉,裡頭寫道:「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可以看到杜甫已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擔心著李白會不會水土不服、受到南方瘴氣的侵擾?也擔心李白會不會因此失去豪情壯志?所以感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說明李白正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飛回長安?
同時又心疼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好像在為李白打抱不平一樣,為什麼京都的官僚冠蓋相續,但為什麼就李白你不能顯達,還如此憔悴呢?所以可以看出〈夢李白〉這兩首詩充滿焦慮的情感,光從這樣的口吻看來,就可以知道李白在杜甫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除了「夢」之外,這兩首詩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生死」,他以此貫穿這場夢的開頭與結尾。開頭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指出死別往往讓人泣不成聲,但生別卻更令人折磨難耐,道出人生各種的無奈與憂愁,而結尾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安慰李白一切成就、名聲都是身後之事,即使現在因為不被理解而感到寂寞,但只要耐得住這寂寞,便可名留青史。
所以兩位生命色彩截然不同的偉大詩人,不僅映照出友情的多樣性,也讓我們感嘆這是一份跨越年齡和輩份的純粹友誼!
也不禁讓我反思經營友情的不易,畢竟我們生命中許多的交會都只是短暫的相遇,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時間的遷移、人心的改變,我們逐漸會變成彼此生命的過客,人生中真的能夠真心交往的朋友有幾個呢?而這幾個又有誰能細水長流?
看到這,如果你腦海中浮現一位許久沒聯絡的好友,鼓起勇氣傳個訊息問候,或許能讓這友誼的小河繼續流動,就像李杜二人即便相隔千里,仍以詩歌相互聯繫,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萬分。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收藏,開啟小鈴鐺,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Sound On:https://player.soundon.fm/p/maynotesonreading/episodes/gGtHvF/
參考資料:
蔡佳妘:〈兩大詩人牽手伴遊、同床共枕,杜甫卻遭李白負心狠甩!揭國文課沒教的「唐朝世間情」〉: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91987?page=2
郭芳妤:〈有一種友情叫李白與杜甫 李杜的相遇、相知、相惜〉:https://medium.com/@a0986047343/%E6%9C%89%E4%B8%80%E7%A8%AE%E5%8F%8B%E6%83%85%E5%8F%AB%E6%9D%8E%E7%99%BD%E8%88%87%E6%9D%9C%E7%94%AB-%E6%9D%8E%E6%9D%9C%E7%9A%84%E7%9B%B8%E9%81%87-%E7%9B%B8%E7%9F%A5-%E7%9B%B8%E6%83%9C-%E4%B8%8A-514a916b37ee
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0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