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第29卦——坎卦(上水下水)」
卦辭: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註:雖然處境艱難,但若保持內心堅定和誠實,就能順利度過困境,做出令人敬佩的行動。)
在價值投資者的觀念中,股票市場的大盤指數其實存在感不高,投資者們專注於交易個股,而指數的波動就是個股的集體波動,也是群眾情緒的集合體。這道理放在個股上也是一樣的,如同易經的本質——小而無內,大而無外。
長期下來整體股市走多——這點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很明顯的道理。人類終究會愈來愈進步,但是當市場短期下殺走空時,投資人多半就會忘記這件事情。總體經濟學之父凱因斯曾講過:「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意思是很多事情短期來看並沒有太大影響。那麼何謂長期持有呢?在巴菲特的其中一本傳記《 永恆的價值 》(Of Permanent Value)中描述的非常詳盡,最極端的情況正如其所述——持有的期間是永遠。對此,他以反面解釋說道:「你如果不願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麼你連十分鐘也不該持有。」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當一家公司在有獲利的情況下持續成長,如果投資的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Capital)為正值,它的內在價值也會跟著成長。換句話說,優秀公司的價值與日俱增,也漸漸會有更強的盈餘壟斷力(Earning Power),逐步霸佔整個市場。如此該公司將擁有向外擴張的飛輪效應,在業績成指數性增長時,將利潤一併回饋給股東。這代表了較高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就是能替股東賺進愈來愈多的錢。所謂好公司或有價值的公司,應該是「以成長彰顯價值,而價值帶動成長」這樣的正向循環。
當我們討論到成長的極限時,可參考學界普遍推崇的企業管理聖經——哈佛大學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創新者的兩難》中所提倡的「破壞式創新」概念,意即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式創新,在保持基本性能的前提下,以低價銷售吸引市場龍頭不看重的的客群,逐步佔領市場。這種作法將對產業現有的生態造成劇烈影響,改變遊戲規則,甚至取代龍頭競爭對手。
因此,不怕競爭才是一個企業登峰造極的關鍵,它歡迎新的競爭者加入,因為有信心能夠在短期內將對手解決並讓其退出市場,近年崛起的輝達(NVID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幾乎可以說是獨霸全球的GPU市場。套一句《 賽德克·巴萊》電影中的名言,莫那·魯道曾對年幼的鐵木·瓦力斯這麼說道:「我不會讓你長大的!」
而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品牌、網路效應、經營特許權、成本控管」。我們通常會特別關注有能力達成這四個要素的公司,因為它很有可能就是價值投資者心中的理想公司,分別舉例如下:
- 品牌:Apple、Meta
- 網路效應:TikTok
- 經營特許權:公營事業、可口可樂(配方)
- 成本控管:時思糖果、內布拉斯加家具店
這四項要素,並非每一項都要達到才行,它們分別代表了一家企業在該產業裡壟斷力的強弱,同時佔有愈多則愈強。除了成本控管是最基本的要求外,本身有良好品牌價值的企業,通過網路效應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就能在知名度上遠超其他品牌。因此,大部分的市場龍頭或優秀公司幾乎同時擁有多個要素。
優秀的公司之所以優秀,則是因為其專注於「品質」上,這包含了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及管理階層的品質,而管理人的良好品德甚至超過對其能力的要求。巴菲特曾經講過兩段妙語:「對於一個正直的公司經營層,我們會希望他勤奮工作,但如果公司的經營層不夠正直,卻又很勤奮,那我反而會害怕。」、「與其買進一家擁有超群智商經營層才能經營的公司,還不如買進一家連笨蛋也能經營的公司,因為公司遲早有一天會落入這些人手中。」 在投資決策中,選擇那些不依賴少數天才的企業,公司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也不會因為未來管理層的變動而大幅貶值。
《易經》之道在於面對變化時,如何產生行動去完善自身。其中坎卦所代表的險,對公司經營而言,即與破壞式創新相符。特別是當一家新創公司崛起時,其所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困難程度就如同摩西劈開紅海一般,絕非普通人所能想像。這也提醒我們在挑選投資標的時,應重視的不只是產品品質本身,更應看重管理階層的品質,才是長久盈利的關鍵。
下一篇我們從「如何機械化地複製巴菲特」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