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是一位備受推崇的近代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經濟思想與當時流行的亞當‧斯密等經濟學家有所不同。亞當‧斯密主張尊重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而凱因斯則認為政府應該積極介入,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經濟衰退和蕭條。
凱因斯的名言中,他指出「長期來說,我們都已經死了」,強調了個人在投資和財務規劃上不應過度依賴長期預測。他主張利用市場中的異常情況來獲取利潤,堅信投資應建立在對最佳標的的堅定信念上,同時善用市場中他人的錯誤判斷。這種逆勢投資的概念是價值投資的核心,也是凱因斯成功的一部分。
凱因斯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學者,也是成功的商人和投資人。他的成功背後,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這或許是他在經濟理論和財務實踐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巴菲特強調品質,他堅持投資於具有護城河的公司,這與凱因斯的投資方法不謀而合。凱因斯早期在雜誌文章中推崇「藍籌股」(又稱為績優股) 的理念:一位投資者若是偏好以下類型的股票,便算是具有良好的投資習慣:銀行業、石油業、股本信託公司、工業部門,不論是投資公司債、特別股或普通股,只買當中表現最佳的股票。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許多所謂「轉機」股的安全邊際相當微薄,這些「藍天股」以樂觀且虛幻的未來收益預測為基礎,屬於高度投機性的股票。相較之下,長期投資於優質公司的機會更為可靠。蒙格解釋道:在長期的觀點下,一支股票所能賺取的利潤很難超過發行該股票的企業所賺取的利潤。即使一家企業在四十年間的資本報酬率保持在六%,若你持有該股票四十年,即使最初以較低價格購入(認為有轉機),總收益也不會與六%相差過多。相反,若一家公司在二十或三十年內的利潤率達到一八%,即使你以看似高價購入,最終收益仍會不錯。
長期投資者了解複利的累積力量,他們從穩定增長的利潤中獲得回報,這遠比單次以低價買入的收益來得可觀。
凱因斯主張集中化投資組合的構建應重視質量而非數量。他認為,雖然集中投資具有優勢,但不應過度集中,而是應針對持有的股票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散投資,以維持平衡的投資部位。
這種分散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涵蓋各種風險屬性,並將風險相反的股票組成一個投資組合,以抵銷不可逆料的意外衝擊。此外,採用這種投資組合的投資人可能同時保持集中化的投資組合,方法是將資金分散投資到不同的資產類別。
對於集中化投資組合,凱因斯建議投資人應該專注於了解的領域內的股票,並以深入的分析方法評估這些股票。他認為,集中化投資組合的風險應該會小於分散投資的投資組合,因為投資人會在將較大比重的資金投入單一股票前要求取得足夠的舒適邊際。
凱因斯強調,價值型投資翻轉了傳統的風險報酬權衡,並建議投資人大量購入少數優質股票,以降低風險並獲得超越市場的績效。
巴菲特和凱因斯都在強調投資者應該以冷靜的態度和健全的知識架構來做決策,並避免情緒對投資的干擾。凱因斯提醒我們,股市每天都在報價,但我們不應該讓市場的波動影響我們對股票價值的判斷。而巴菲特則認為,投資者應該了解股票的潛在價值,不受市場情緒的左右。
許多投資者會因為股票的漲跌而產生情感聯結,這使得他們可能會忽略股票的真實價值,而執意持有表現良好的股票,即使已經超過內在價值。相反地,當股票表現不佳時,他們可能會衝動地賣掉,這是一種情緒上的反應,而不是基於對價值的理性評估。
投資者應該避免與股票產生情感聯繫,而要以理性和冷靜的態度來進行投資。如蒙格所言,要維持長期的優勢,就應該避免做出愚蠢的舉動,努力保持冷靜和理性。
凱因斯以其豐富的知識基礎,打破傳統的束縛,提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投資原則,這些原則不僅成就了他個人的偉大成就,也成為廣大股市投資人的參考典範。他的六項關鍵投資心法,同樣也是一些世界上最成功的股票市場投資者所遵循的規則。首先,他主張投資者應該專注於股票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市場趨勢。其次,購買股票時必須確保具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第三,投資者需要獨立判斷股票的價值,有時候甚至需要逆勢而行。第四,要控制交易成本,保持對股票的堅定持有立場。第五,將相對大量的資金投入「尤物」,實行投資集中化策略。最後,要在冷靜與耐心以及果斷行動之間取得平衡,保持合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