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第39卦——蹇卦(上水下山)」
卦辭: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註:面對阻礙時,走對方向並聽取有智慧的人意見,便能克服困境,達到好結果。)
「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必須忍受短期的市場波動,而不被情緒左右。」這是巴菲特哲學的核心思想,但一般人能否透過機械化的訓練方式成為巴菲特呢?完全是有可能的!
如果說佔據天秤兩端的大神是巴菲特和索羅斯的話,那麼兩點一線的交會點就是本篇的主角——喬爾·葛林布萊(Joel GreenBlatt)。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價值投資的教授,其創辦的高譚資本(Gotham Capital)對沖基金,在1988至2004近二十年間取得了極為優異的報酬(平均年化報酬率達30.8%)。
他最初是做企業併購(M&A)套利起家的,對於價值投資的貢獻則在發展出一套仿效巴菲特的投資方式,他稱其為「機械化巴菲特」,並取了一個有趣的名稱——神奇公式(Magic Formula)。基本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在絕佳的價格買下品質夠好的公司。」他將巴菲特這句話轉為財務比率,並具體公式化,其選擇優秀公司的標準如下:
- 高品質:資本報酬率(ROC)夠高的公司。
- 深價值:盈餘報酬率(ROE)夠高的公司。
葛林布萊將兩者分別獨立做成一套篩選標準,並各自排序位於前30名的公司,再將兩個序列加總起來整體排序後,將最後的結果納入投資組合中。而這套標準的先決條件是股本必須大於50億美元,因此會剔除掉一些股本太小的公司,雖然是個美中不足的缺點,但同時也能去除流動性太低的股票。
而第一個項目——資本報酬率(ROC:Return on Capital)的意義,較直觀的方式可理解為「企業的固定資產或機器設備投入生產時可產生的報酬率」,並且是以扣除息前稅前利潤(註:一家公司在扣除利息與所得稅之前的利潤)方式計算。如此設定的原因是避免不同產業的公司所使用的財務槓桿跟稅率不同,而產生偏差,且該數值去除了槓桿效應,也省去了稅負的影響,因此能夠跨行業比較。
接著是盈餘報酬率(ROE:Return on Equity),可將其簡單理解成:「應該用多少錢買一塊錢的盈餘才合理?」以巴菲特的標準來看是使用「長期美國國債利率」作為最低要求報酬率,這在巴菲特那個年代利率約在8%,換句話說就是約12.5倍的本益比。除此之外,查理·蒙格與菲利浦·費雪曾對巴菲特產生重要的影響,使他的安全邊際比起葛拉罕的教誨(約是66折)更窄,也更重視企業的成長力量。若我們以75折的安全邊際回推本益比,應該會落在12.5~16.5這個區間。
目前市面上的中文譯本,對神奇公式的翻譯大多是以本益比的倒數來衡量所謂的盈餘報酬率,但這並不完美,因為本益比(中國譯為市盈比)其實是變動的,價格亦是變動的。如同索羅斯在《金融煉金術》一書中所述:「基本面影響價格;而價格也會反過來影響基本面。」就是同樣的道理。
假如我們將盈餘報酬率的基準設定為6~8%(即1/16.5~1/12.5),並將不符合這個篩選條件的公司都先剔除。如此一來,就能利用葛林布萊的神奇公式打造出一籃子的投資組合,然後定期評估調整。以葛林布萊本人的說法來看,這個模式之所以有效,在於投資者需長期持有股票(至少一年),而不是炒短線或頻繁換股操作。通過這套量化篩選方法,投資者可以同時考慮公司的質量(ROC)和價值(ROE),在合理價格下買入優質公司,並以長期持有為前提實現投資成功。
巴菲特曾說過:「市場先生是你的僕人而非嚮導。」其道理正是如此,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應該讓市場為你服務,而不是遷就於市場的變化。當市場正在下跌時,盈餘報酬率就高了起來,而企業的品質優劣與否,正是我們要去財務報表裡找答案的。「因為夠便宜,所以買的夠多;因為買的夠多,所以更有價值。」——這就是「機械化巴菲特」精神的奧義所在。
水山蹇卦,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有應在內,往則失之。來則志獲,志在內也」。
下一篇讓我們接續談價值投資的長期與短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