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的時候不知怎的有種即視感,我知道這是重寫過去的中篇小說版〈城與不確定的牆〉而中篇版後來有長成長篇《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但還是有種感覺,有種村上春樹過去作品大雜燴的感覺,就像是那個東抄一點西挖一點的《刺殺騎士團長》,也很擔心等了麼久的新作會不會又是一個《刺殺騎士團長》?不過繼續讀下去後才發現是我多慮了。
全篇開始於回憶,是關於十六歲的我的戀愛,這裡,真的不能怪我即視感太強,因為這個開頭寫法,真的很像我讀了幾十次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真的要說,這本的調性也有點《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感覺︰十六歲的戀愛、分別的戀人、以及少許的奇幻成分。
有趣的地方在於,這本剛開始的地方寫得有點模糊不清,也就是兩個世界的交界是模糊的,他的寫作手法會讓人以為是同一個世界。或許,這也是村上的目的,世界末日若說是兩個世界合而為一的故事,那麼,牆就是一個世界分成兩個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就在世界分開後,因為一些因緣際會到了偏鄉小鎮去當圖書館館長,這個小鎮不只是偏鄉,而且還像是牆中世界的擬像一般,只差在這裡的牆不是牆,而是山。村上春樹在此援引了牆和山的隔離意象,這個隔絕在現實世界尚不明顯,不過在夢中世界就很明顯了,牆所隔絕的是獸。
在冷酷異境並沒有太多描寫,頂多只是寫說會燒獸的屍體的外部,在這裏,卻明確寫出了牆外就是受的殺戮戰場。內在卻是一個類烏托邦的生存環境。
令人想起「淨穢同心圓」的觀點。也就是書裡分作我的內與世界之外,我的內在世界是純潔的,而外在的世界是污穢的,像是世界末日的我和黑鬼,又或者是街裡面的生活與牆外互相殘殺的獸的分別。同時,夢又是我的內層,是更為理想夢幻的世界,在此,或許不難理解最後為何要讓純潔的少年代替老年的我進入牆的世界。
本書讀完之後,不知為何想起了村上春樹的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小說裡我的朋友老鼠鄙視寫出性愛的小說,也因此,老鼠寫的小說的優點,就是沒有做愛的場景。當初大學看完《挪威的森林》之後,開始照著順序一本一本看村上春樹的小說,對這段對話印象特別深,因為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做愛場景越來越多,到了《海邊的卡夫卡》更是一直把做愛掛在嘴上,不禁讓人疑惑這是什麼將自己的中年危機投射在小說上嗎?
而《不確定的牆》讀到最後,我突然驚覺這本書沒有做愛場景,嚇得翻到第一頁重看一次。真的沒有做愛,而且也沒有死人(不算那個早就死的),根本就是老鼠會寫的小說嘛!這裡,或許可以往外跳脫出來,思考村上春樹從我變成老鼠這個轉換的過程及意義。
這或許不是村上春樹最好的小說,但卻是老鼠會喜歡的小說,在這方面而言,或許可以說是村上春樹在走了這麼久之後,終於完成了他的理想型。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城與不確定的牆》(臺北︰時報,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