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該稱翁鬧是夢幻作家?
畢竟作品真的很少,生卒年不是很詳細,除了〈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外其他的篇章也不好找,就我印象,除了日治時代台灣小說家的作品選集外,大概只有前衛出版,和巫永福、王昶雄放在一起的那本的合集了。
直到這本《破曉集》,我們才有了完整的翁鬧作品。
本書除了收錄最有名的〈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外,還有翁鬧的幾首詩作、散文,〈憨伯〉等短篇,最後的小說〈港町〉以及幾篇對談。應該是目前最齊全的翁鬧作品全集了?
一般論點在談翁鬧時,或許是從最廣為人知的〈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出發(就像周金波因為志願兵被認作是皇民作家一樣),該作除了現代主義式的描寫外,還頗有新感覺派風味,也因此談論翁鬧不會離開現代、浪漫、新感覺這些關鍵詞。
本書的編排基本上也沒有跳脫這個定論,實際上本書讀完也只會對翁鬧有這樣的印象,算是風格非常強烈的創作者。本書順序依照發表的刊物分類,再依刊出時間排序。大抵可以看出翁鬧的演變成長,以及受到時勢所趨不得不為的作品。
第一篇〈在異鄉〉或許可以貫穿整本書的風格跟核心,無鄉之人是禍也,沒有歸處,可以同時意指著移民地並非我家以及日本本土也不是我能待的地方,在這樣雙面夾擊下,漂流異鄉,無根,或許是必然。就像他所寫的︰
父母啊 別怨我
吾非鬼之子 乃時代之子(P98)
時代給予他的是什麼?浪漫?孤獨?還是自我的放浪?這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答的出來。
在浪漫情懷之外,也有像是〈憨伯〉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故事裡的憨伯翻身已成為不可能,這不只是「碰壁」這麼簡單,他所展現的是不知何時會結束的無盡折磨。賴和的秦得參還可以一死,但憨伯則安然度過算命仙預言會絕命的六十五歲,這關過了,就準備「呷百二」。但問題是,他的眼睛壞了,無法從事有生產力的工作,兒子也因為瘧疾臥病在床。活著,或者說長壽,等待他的只有窮困和飢餓。這種無盡延伸的絕望,不禁讓人想起張文環的《滾地郎》,也是在宛如農村牧歌的詩意文章裡,延續著現實的絕望。
只是,在翁鬧的筆下,這樣深沉的黑暗絕望,卻帶著清新與浪漫。〈可憐的阿蕊婆〉和〈羅漢腳〉也一樣屬於現實批判類的作品,明明作品內在的故事很悲慘,真的是「莫言還有希望」的程度,可是翁鬧寫來莫名漂亮,就像是表面平靜美如畫的湖光山色,底層卻有暗流湧動。
如果說這三作算是我們不熟悉的翁鬧,那麼〈殘雪〉、〈天亮前的愛情故事〉、〈港町〉,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標準的翁鬧。
這時,他的腦子裡閃過了一個奇怪的疑問:不知道北海道和臺灣到底哪一個比較遠。(P204)
〈殘雪〉敘述的是台灣青年上京的故事,依照長輩意願到東京讀法政科的主角林,選擇投入藝術工作=遭到家中斷絕經濟援助,這不就是翁鬧自己的寫照?這樣一個文藝青年,在東京畫三角形,一邊與北海道來的少女曖昧,一邊又與台灣的舊識藕斷絲連。
在背後的是,帝國的最南與最北,上演著同樣的少女不願聽家人安排而逃家爭取幸福的故事。翁鬧這裡巧妙地運用了發生在不同地方,卻同樣的故事為主角設下難以抉擇的條件,該選擇北海道的女孩?還是台灣的女孩?但其實最終只有一個選項,就是他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但他無法選擇,所以表現在小說裡的就是各種猶豫,像是台灣的少女寄給他五十元匯票,他留下一半,退還一半的匯票,這樣一半一半的行為,或許也是種仍然帶有依戀,但不知選擇誰的象徵,然後可以將這個依戀延伸到他的志業。雖然現在看起來還滿渣就是了XD
小說寫來頗有種川端康成的感覺。而且比起猶豫不決的主角,兩位逃家的少女反而無比意志堅決。
我想戀愛,一心一意只想戀愛。(P297)
〈天亮前的戀愛故事〉應該是翁鬧最有名的作品了。故事發生在一個夜裡主角對著路人說起自己的戀愛故事,從主角看到鵝、蝴蝶的交配得到性啟蒙開始,到各種無疾而終的戀愛。同樣是在某個夜晚談論沒有結果的戀愛,讓人想起屠格涅夫的《初戀》。不過就時代跟篇幅而言,拿來相比的可能會是郁達夫的〈沉淪〉。
只是,同樣是描寫性苦悶,不同於郁達夫〈沉淪〉那還要硬套國族寓言,在內容直接插入各種中國要強起來中國民族要崛起的莫名其妙口號大雜燴,翁鬧寫起來就是很純粹的戀愛故事,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各種失敗的戀愛經驗衍生到所謂的台灣人「碰壁」經驗,但無論如何,單純論敘事技巧,翁鬧真的比較好。
〈港町〉則是描述著只存在於日記本上的大正十六年,一場在神戶港的遭遇。透過港口相遇離別的意象,上演一場有關假鈔跟偽造身份的故事。該怎麼講,該說不愧是新感覺派嗎?讀起來總有種前期川端康成的感覺,比起連貫的故事或意象,〈港町〉的呈現方式更像是某個時間點的切片,在相會與離別的海港街道,最後留下的是淡淡的惆悵感。
雖然想說破曉集是認識翁鬧很好的入門書,但實際上他的作品結集起來也僅此一本的份量,本書除了小說以外,也有詩散文和對談,除了認識翁鬧以外,也是得以窺看時代氛圍很好的作品,像〈東京郊外浪人街〉可以窺看當時在東京放浪的文人生活。
但真的很可惜,或許生活放浪,抑或天妒英才,翁鬧沒有活太久。若他能活久一點,創作生命更長一些,或許我們現在談到新感覺派,想起的不只會是川端康成,橫光利一或劉納鷗,這個名單上面,應該會有翁鬧的一席之地。
翁鬧著,黃毓婷譯《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台北︰大雁,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