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2.0效應已在全球蔓延。這個效應不只象徵一種保護主義的回潮,更是對企業ESG發展的一次集體壓力測試。最近我參加了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TOP 100+ 未來會」的演講,馬偕醫學院申永順副教授特別分享歐盟即將實施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積極呼籲企業須及早評估對於自身的影響,這項政策要求大型企業對其整個供應鏈進行人權與環境風險的審查與預防,雖然表面上是針對歐洲境內企業,但台灣等出口導向經濟體若無法提供清晰的永續資料,也可能被視為「不合規供應商」,被排除在全球價值鏈之外。
變動不代表停止,發揮企業溝通力,讓危機成為轉機
企業應該在市場多變的時刻,透過清晰的品牌定位與商業策略結合,清晰有條理地在雜音中脫穎而出。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1940年用一場立場清晰的演講,扭轉了局勢、激勵了民族士氣,帶領英國由敗轉勝,走出至暗時刻。越是危機時刻,越能發揮公共關係打造「品牌信任」的價值,在數位化的數據之上,說好自己的故事,緊密連結志同道合的利益關係人,打一場逆轉勝的經典賽!
如果你對公關有誤解,那就記得「企業溝通」
很多人以為公關只是發新聞稿、辦活動、危機滅火,但真正有影響力的公關,是企業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穩住品牌信任、創造對話價值的核心能力。當市場不確定、規則在改寫,企業不能只靠產品說話,而是要靠「溝通」贏得理解、共鳴與支持,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正聰明的企業,不只問「我要說什麼」,而是問「我的利益關係人關心什麼」,然後用負責任又有溫度的方式,主動說、持續說、誠實說。
真正有力的品牌,是說得出故事、交得到朋友
美國行銷大師 Seth Godin說過:「People don’t buy goods and services. They buy relations, stories, and magic.」產品跟服務只是入場券,關係與故事才是品牌的真正資產。在局勢混沌、前景不明的時代,品牌不應該僅是行銷的口號,更是商業策略的定海神針,如同一張心智圖,從核心信念出發,向外延展出清晰的脈絡與策略布局。
運用公關打造企業三力:彈性/韌性/特性
當環境快速變化、政策標準層層加碼,企業如何穩健前行?我認為認知利益關係人的重要性,展開具品牌加值的「溝通力」,可以建構出以下核心三力:
1. 彈性(Flexibility):動態應對的能力
在貿易不再以共好為前提,而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工具。企業須具備高度彈性才能在突如其來的變局中找到出路。例如,當歐美推出制裁名單或碳邊境稅,當供應鏈中斷、物流成本飆升,那些能即刻重建採購、調整策略、甚至快速切換出口市場的企業,才真正擁有競爭續航力。
2. 韌性(Resilience):面對衝擊的恢復力
當輿論風暴來襲或假新聞所帶動的認知作戰,企業是否能快速、真誠、精準地對外說明立場,避免誤解擴散、信任崩盤?這不只是危機公關,更是品牌的存續基礎。
3. 特性(Identity):清楚傳達的品牌價值
面對越來越像標準化作業的ESG作業規範,企業要如何不被「合規化」稀釋特色?答案仍是:溝通。說出自己的價值選擇與永續理念,不只是為了應付政策,更是累積品牌資本的過程。
好好溝通,守住做的成果
川普2.0讓我們再次警覺:政策可能轉彎,民意可能翻盤,但企業的價值與方向必須說得清楚、站得穩。否則,再多永續投入,也可能在下一場輿論風暴中被「誤解」或「遺忘」。在這個變動的時代,真正有韌性的企業,不是「不出事」的企業,而是「說得出來、講得清楚、扛得起責任」的好企業。
更多影響力量觀點➡️https://www.infpr.com/post/esg-crisis-pr-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