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魯克羅斯
我們都看過日本知名動畫「鋼之鍊金術士」利用鍊金術的禁忌創造生命的故事情節,而在現實的歷史之中,也有一次實驗意外裡,不小心從無機物質裡誕生了生命,當時這個研究成果不但震驚學界,也對當代神權國家和宗教帶來挑戰。
安德魯·克羅斯(Andrew Crosse,1784年6月17日 – 1855年7月6日)是一位英國科學家,出生並逝世於薩默塞特郡布魯姆菲爾德的芬恩苑。克羅斯是電能應用領域的早期先驅與實驗者。1836年,他進行了一次電結晶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創造出了「昆蟲」,媒體報道後,他便聲名鵲起。
|科學研究
克羅斯的父母分別於1800年和1805年去世,他的父親和母親先後去世。21歲的克羅斯接管了家族產業的管理。在放棄學業、獲得律師資格後,他越來越多地將業餘時間投入在 Fyne Court 學習電學,並在那裡建造了自己的實驗室。他也研究了礦物學,並對洞穴中結晶沉積物的形成產生了興趣。1807年左右,他開始進行電結晶實驗,從霍爾韋爾洞穴採集的水形成碳酸石灰結晶。他從1817年左右開始再次研究這個主題,並在隨後的幾年裡總共生產 24 種電結晶礦物。 在他的實驗中,克羅斯建造了「一個用於檢查大氣電性的大型裝置」,其中一度裝有一根長約 1.25 英里(2.01公里)的絕緣電線,後來縮短為 1,800 英尺(550米),懸掛在電線桿和樹上。利用這根電線,他能夠確定各種天氣條件下大氣的極性。他的成果由他的朋友喬治·辛格於1814年發表,作為辛格《電學和電化學原理》的一部分。 克羅斯與漢弗萊·戴維爵士(1827年訪問了芬恩宮)是第一批開發大型伏打電堆的人之一。雖然這不是他建造的最大的電池,但亨利·明欽·諾德在其《電學手冊》中描述了一個由 50 個罐子組成、塗層表面面積為 73 平方英尺(6.8平方米)的電池。利用電線,克羅斯每分鐘可以充電和放電約 20 次,「並伴隨幾乎與大砲一樣響亮的轟鳴聲」,因此他在當地被戲稱為「雷電人」。1836年,理查德·菲利普斯爵士描述了他在芬恩法院看到的各種各樣的伏打電堆,總數有 2500 個,其中在他參觀時有 1500 個正在使用中。 1836年,克羅斯被說服參加在布里斯托舉行的英國科學促進會會議。在布里斯托爾一位朋友家吃飯時描述了他的發現後,他被進一步說服向會議的化學和地質部門講述這些發現。其中包括他的電結晶和大氣實驗,以及他對伏打電池的改進。 克羅斯繼續利用電解法從礦石中分離銅,並嘗試用電解法淨化海水、葡萄酒和白蘭地,同時研究電力對植物的影響。他也對電和磁的實際應用感興趣,包括揚聲器和電報的開發儘管他本人並沒有在這些領域進行研究。
Pierre Turpin 使用顯微鏡繪製的 Acarus Crossii 圖畫
|無機物創造蟲
在英國科學促進會會議幾個月後,克羅斯進行了另一次電結晶實驗,在實驗的第 26 天,他看到了他所描述的「完美的昆蟲,直立在尾巴上的幾根鬃毛上」。更多的生物出現了,兩天後它們開始移動腿。在接下來的幾週內,又出現了數百個。它們在桌子周圍爬行,並藏身於任何可以找到庇護的地方,克羅斯鑑定它們屬於蟎屬。 克羅斯感到困惑,便向幾個朋友提起了這件事。當地一家報紙獲悉了此事,刊登了一篇介紹這項「非同尋常的實驗」的文章,並將這些昆蟲命名為Acarus crossii。這篇文章隨後被全國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報紙轉載。一些讀者顯然產生了這樣的印象:克羅斯以某種方式「創造」了這些昆蟲,或至少聲稱自己這樣做了。他也收到了一些憤怒的信件,信中他被指控褻瀆神明,並試圖取代上帝的造物主地位,其中一些還發出了死亡威脅。 其他科學家試圖重複實驗。 WH Weeks 採取了廣泛的措施,將他的實驗放在鐘罩內,以確保密封環境。他獲得了與克羅斯相同的結果,但由於克羅斯的實驗引發的爭議,他的研究成果從未發表。1837年2月,許多報紙報導邁克爾法拉第也複製了克羅斯的成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法拉第甚至沒有嘗試過這個實驗。後來的研究人員,例如倫敦電氣學會的亨利·諾德(Henry Noad)和阿爾弗雷德·斯米(Alfred Smee),都無法複製克羅斯的研究結果。 克羅斯並沒有自己聲稱他創造了這些昆蟲。而是推測他的樣本中嵌入了昆蟲卵。後來的評論家一致認為,這些昆蟲可能是污染了克羅斯儀器的乳酪蟎或塵蟎。 有人認為這事件是瑪麗雪萊創作小說《科學怪人》的靈感來源,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克羅斯的實驗發生在小說首次出版後20年。這個想法似乎源自於彼得·海寧1979年出版的《科學怪人》一書。不過,瑪麗‧雪萊確實透過她們共同的朋友、詩人羅伯特‧紹塞認識了克羅斯。據報道,珀西·比希·雪萊和瑪麗·雪萊於1814年12月在倫敦參加了克羅斯的一次講座,據稱他在講座中講解了他的大氣電實驗。然而,瑪麗雪萊的日記只提到「加納林」是講師。
|紀念館
克羅斯進行實驗的實驗台矗立在布魯姆菲爾德聖瑪麗及諸聖教堂的走道上,教堂墓地裡有一座紀念他的方尖碑。 克羅斯的故居芬恩苑在1894年的一場大火中大部分被毀,其花園和 65 英畝(260000平方米)的莊園現歸國民信託組織所有,並向遊客開放。
|寫在最後
古代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生命的誕生都抱著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造物主的神權國家裡,只有神才能創造生命,然而中世紀的鍊金術時代,大家就對「物質轉換」非常感興趣,除了希望石頭練成金,不少人也以能夠創造生命為主開始實驗,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荷姆克魯斯」人工生命體,在不少禁忌的實驗背後,是否還有更多這類的實驗生命誕生,也許有,只是我們都被蒙在鼓裡,又或是歷史紀錄早就被抹平,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內容,而真正的歷史痕跡,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