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Donald Trump)第二任期剛過百日,世界卻已經歷巨大震盪。在俄烏戰場,美歐俄圍繞烏克蘭的戰後安排反覆博弈;在金融場域,全球因為4月2日的「對等關稅」飽受衝擊;在中美前線,兩強的貿易戰仍在僵持碰撞。各界不只留意特朗普政府的下一步,也嘗試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摸索未來。
4月30日,《NOWnews》、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台大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合作舉辦「特朗普上任百日:從華府看印太戰略」座談會,邀請到美國知名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肯尼斯·溫斯坦(Kenneth R. Weinstein)演講,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主持座談,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許毓仁、前台灣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台大社科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
其中,溫斯坦不只是2011年至2021年的哈德遜研究所總裁,更在2018年9月被特朗普任命為貿易政策和談判諮詢委員會成員,並在2020年被提名為美國駐日大使,其論述不僅投射美國保守派智庫的觀點,也是前「特朗普班底」的立場反映,更是外界理解「特朗普2.0」戰略的參考依據。不過與此同時,來自台灣產、官、學界的代表,也在對話之餘提出反問與擔憂。現場的隱微張力,恰如台灣當前的對美輿論博弈;某些懸而未決、沒有結論的對話,則無疑是對未完巨變的深沉叩問。
圍繞這次講座,《香港01》推出系列報道四篇。本篇為第三篇,聚焦吳田玉與溫斯坦的對話。
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很難一夕復甦
吳田玉表示,半導體是特朗普「大計畫」的一部分,卻也恰好是台灣的關鍵產業,因此台灣媒體與學術界都相當關注。而自己有兩個評論,第一圍繞長期趨勢,第二關乎台灣的真正價值。
首先是長期趨勢。吳田玉表示,溫斯坦已經詳細闡述特朗普、兩黨和美國公眾的普遍共識,也就是希望強化國家安全、提升製造業就業,但自己也有話要說:台灣其實非常認真。
「我不能代表台積電發言,但台灣早已向美國政府提出非常嚴肅和有意義的提案,包括之前承諾的650億美元和新承諾的1,000億美元投資,以及蘋果和Nvidia釋出的許多外圍投資消息,這將是另一筆未知金額。」吳田玉更表示,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其實非常強大,絕非脆弱不堪。「如果你看一下產品設計、市場創新及交付系統,就會發現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控制著半導體的大部分價值,美國在過去30、40年內真正衰退的,僅僅是半導體製造業。」
吳田玉指出,美國之所以失去對製造業的掌控,其原因並非偶然,而是「有意為之的宏觀規劃」(deliberate macro planning):每個國家都通過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特定外包,不斷獲得利益。這不是受恐懼驅動,而是受貪婪驅使,各方都自然而然投身其中,包括台積電與許多其他台灣參與者。
因此吳田玉強調,重建美國在過去40年逐漸消失的製造鏈,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決慢性問題需要時間,或許用不上40年,卻可能要5年、10年,包括建造基礎設施、聚集勞動力,這也涉及美國年輕人會選擇進入什麼產業。」吳田玉說明,美國好萊塢(港稱荷里活)、AI數據中心都非常強大,年輕人未必想進入半導體產業,這種情況與台灣、韓國、日本都不同。
吳田玉表示,提出任何嚴肅提案,都要考慮其目的和投入,且要在實際的規畫週期(practical planning cycle)中務實研究,「究竟需要投入多長時間,才能解決40年自然演變所造成的逆平衡問題?」
台灣的真正價值
吳田玉接著提出自己的第二個評論:釋放台灣的真正價值,並稱這比第一點更重要。
吳田玉指出,人們傾向討論投資與投入,卻鮮少考慮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潛在利益與損失。美國的經濟規模是30萬億美元正負5%,伴隨自動化、大數據等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未來預計能提高10%到30%的生產效能,即便只有10%,也是每年3萬億的規模。不僅如此,這還將擴大美國與歐洲、中國、其他競爭經濟體間的差距。
吳田玉強調,美國幾乎在半導體製造業外的所有人工智慧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如果特朗普關注前述的長期問題,也就是將半導體製造業移入美國,這會需要5年到10年以上的時間;但如果美國想促進短期成效,何不讓台灣釋放(unleash)自己的潛力?
吳田玉指出,美國可改用激勵、或懲罰性較低的政策,讓台灣在人工智慧基礎設施、自動化工廠、自動駕駛、人型機器人以及所有工業醫療機器人領域上,協助美國發展推進。「這會帶來多少產值?又將如何改變美國與其他潛在競爭對手的競爭格局?我相信這些獲益,會比我們談論的1,000億、2,000億美元大得多。」
吳田玉表示,長期問題當然需要思考,但多數公司的執行長,也不會放棄考慮短期問題,「因為每個季度我們都必須出報告」。吳田玉強調,眼下問題就是在當前生態系中,存在兩個前景選擇,一是嘗試在過去30年到40年已自主選擇不開發半導體製造業的區域,建立製造業供應鏈;二是讓已在人工智慧製造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台灣加入協助,「這是我們可以衝刺、調整步伐的地方。」
吳田玉總結,所以選擇權在美國手中,是胡蘿蔔或棒子、長期或短期、有形或無形,「這就是我真正想說的,且我相信無論是有形或無形場域,台灣都能貢獻良多。」
美國擔心台海突發事件
溫斯坦首先表示,吳田玉的觀點相當深入,可以考慮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或其他美國主要出版物,撰寫關於這一主題的專欄文章。
溫斯坦坦承,美國在半導體製造上確實面臨勞動挑戰,無論是SK海力士 (SK Hynix)、台積電或英特爾等準備赴美投資或深化其業務的公司,在勞動力規模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短缺問題,包括年薪數十萬美元的高端工程師、生產晶片的高薪勞動力,以及非高端技術的相關工作,「這部份我們確實需要台灣參與。」
溫斯坦接著提到日本將部分汽車供應鏈遷往美國的過往,表示哈德遜研究所也剛好在今年春天舉辦活動,邀請到時任印第安納州長侯康安(Eric Holcomb)演講。侯康安就談到40年前SUBARU來到印第安納設廠,稱日本汽車工業在美國創造的不是工作崗位(jobs)、而是職業(careers),因為日本不僅投資勞工培訓、為他們提供製造業技能,還投資當地社區與學校,最終創造了完整「生態圈」(ecosphere)。
溫斯坦說明,例如在印第安納州,就有「印第安納波利斯500」(Indianapolis 500)這一知名汽車比賽,還有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工程學院、羅斯霍曼理工學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都是受到汽車工業發展帶動,「這對台灣、其他在美投資來說,都是值得參考的案例。」
溫斯坦接著提到台灣,表示雖然吳田玉指出,供應鏈赴美的效應短期難見,自己還是認為美國的作法相當明智,「因為美國有一個顧慮您沒有提到,那就是我們確實擔心『台海突發事件』(Taiwan contingency),大家都知道這對晶片製造業意味著什麼,也是為何美國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的關鍵。」
溫斯坦指出,雖然美國因為勞動力與技術短缺,在恢復製造業供應鏈上面臨巨大阻力,但在人工智慧這個場域,「我認為對特朗普來說,沒什麼比贏得人工智慧戰爭更重要。」為此特朗普也成立了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the National Energy Dominance Council),由具有軟體工程與能源背景的內政部長伯格姆(Doug Burgum)直接領導,「總統要確保美國贏得這場與中國的戰略挑戰,我們必須贏得這場挑戰。」
溫斯坦補充,失去製造業的原因也正如吳田玉所說,是因美國的生產力提高了,而特朗普團隊也明白這點,正如列根(Ronald Reagan)上台時也大幅推動減稅,當時資訊時代到來、個人電腦出現,工作型態因此發生巨大改變。無獨有偶,特朗普政府與團隊也明白,美國身處新人工智慧挑戰、新人工智慧時代的前沿,「因此我們更希望人工智慧能為我們的液化天然氣、能源產業、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便攜式核反應爐、下一代反應爐提供發展動力。」
溫斯坦表示,政策制定相當重要,這點特朗普就與拜登(Joe Biden)團隊的做法截然不同,後者主要是對人工智慧監管進行各種討論,前者則有自己的方法,「我認為這是絕對需要帶入貿易談判的議題,因為特朗普並不是整天坐著、想像各種具體數字,例如銷往台灣的牛肉、豬肉與半導體數字,而是想藉此看看各國能為美國帶來什麼好處。」
溫斯坦最後強調,台灣確實有牌,「你們不是烏克蘭,半導體是一張巨大的牌。我認為特朗普的能源部長、國家安全顧問等,每個人都知道這點至關重要,因此我鼓勵美台雙方共同邁進。」
台灣安全也能幫助美國獲取人工智慧紅利
吳田玉接著回應「台海突發事件」,表示自己確實了解台灣的根本安全問題,也知道美國的作法是想防止潛在的入侵或掠奪,「但台灣半導體製造業赴美後,即便5年過後美國真的經營有成,獲得了20%的額外好處,只要台灣『發生了突發事件』,最終美國還是失去了剩下80%的潛在好處。因此挖走半導體的做法只解決了部分國家安全問題,卻沒有解決整體問題。」
吳田玉表示,建立國家安全以及自力更生的生態系統,可能需要5到15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時間表;但美國還能有另一個時間表,那就是讓台灣釋放自己的潛力,在人工智慧領域強化對美合作,「美國也能在過程中保護台灣安全,抵禦潛在的掠奪或入侵。」這樣一來,美國馬上就能獲得短期收益,不僅更能掌握人工智慧,也能讓美國經濟在當前狀態下比對手更具競爭力,而這本身可能也會緩和中美之間的競爭。
吳田玉總結,因此從短期與長期兩個角度來看,自己想說的是,相信有辦法在短期內釋放台灣的人工智慧潛能,同時又保障台灣安全。
原文發表網址:
2025.5.8
特朗普百日・三|吳田玉:挖走半導體不是美國應對台海衝突的良策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3641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