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42海馬斯火箭系統來台灣,進行第一次公開試射,因為射程長,應該會配屬北中南三個軍團的砲兵指揮部,或者納入即將成立的濱海作戰指揮部。那原本的雷霆2000該怎麼處理?台灣砲兵還有一堆牽引式火砲,還有要不要買M109A7?這些都會牽動台灣砲兵火力的新世代變革。

■■■■■■■■■■■■■■■■■■■■■■
台灣砲兵主要使用的火砲系統
★M101A1牽引式105榴砲,8人操作,射程11公里,624門(部分汰除目標)
價格便宜、維護方便、數量多、砲彈庫存多,機動力低
配備單位:防衛指揮部、海岸守備旅、步兵旅、後備旅砲兵營,外島
★M114A1牽引式155榴砲,11人操作,射程14公里,184門
價格便宜、維護方便、數量多、砲彈庫存多,機動力低
配備單位:砲兵指揮部、防衛指揮部、機步旅砲兵營,外島
★M115牽引式203mm榴砲,14人操作,射程24公里,48門(汰除目標)
數量少、機動力低
配備單位:砲兵指揮部砲兵營,外島
傳統身管火炮的好處是,使用維護成本低,累積很多的彈藥庫存,對於大陸戰的長期壕溝對戰互轟有利。在沒有飛彈、無人機的時代,傳統火砲是陸軍主要的地對地打擊選項,精準度比火箭好,持續火力也優。但經過俄烏戰爭驗證,射程有限的傳統火砲非常容易被小型無人機10幾公里的攻擊範圍給端掉,連自走砲都不一定能躲過,更何況是移動緩慢的牽引式。因此就算成本上無法全面汰除,但數量上必然要降低到極限,不能再當成陸軍火力的主要來源。
對於面積有限,沒有太多機動空間的外島來說,105、155榴砲必然繼續留用,但是台灣本島應該就要調整。105榴僅保留海岸守備旅、步兵旅的砲兵營一個連,155榴退出主戰部隊(機步旅),轉手給守備旅、步兵旅使用。砲兵指揮部則成為105、155榴的主要使用者,保持教育訓練能量,一定數量封存,提供外島、步兵旅、守備旅、後備旅與耗損替換使用。
至於203mm的長程榴砲,基本上已經沒有生存空間,戰場上會被無人機優先清除,24公里的射程完全不敵無人機的打擊能量。最多就是保留在砲指部的教育訓練,以及外島的固定掩體,汰換掉其他更古老的各種火砲。
那空下來的旅級10多公里火力支援,要用甚麼補上?目前看到的可能選項,就是無人機跟多管火箭。
無人機主要是對海打擊,從巡飛彈二型改稱的勁蜂二型,以悍馬車搭載3枚發射箱,針對40公里內的目標進行反裝甲任務。更小型的無人機,如勁蜂一型跟彈簧刀300則是步兵營的裝配,主要打擊軟性目標跟人員。但是無人機數量一定有限,如果要填補面打擊火力,小型多管火箭就應該補上。
砲兵營的無人機連,除了使用反裝甲型無人機,應該也要能同時使用多管火箭。同樣用悍馬車當平台,把雷霆2000的MK15甚至MK30火箭彈轉過來,考慮載重,可能是新開發的20連裝以下的發射架,能在勁蜂二型跟MK15之間交換。MK15的射程只有15公里,對雷霆2000來說太近,容易被無人機反制,而更小的悍馬車,可以有更多數量,進行分散式打擊,無導引模式下是面打擊的傳統火砲,快打快閃。如果發展出紅外線/雷射尋標模式,可當精準導引火箭用。
如果MK15的117mm口徑難以跟美軍後勤通用,改裝成本太高,退而求其次可以改用2.75吋(70mm)海神火箭彈,與攻擊直升機、震海火箭彈共用。不過射程就會降為10公里,威力也小很多,裝彈數量增加。如果引進APKWS II彈頭,還可以變身精準導引火箭,甚至可以反中小型慢速無人機。
PS:無人機/多管火箭連的需求數量
第一優先,4個防衛指揮部砲兵營(3外島)、4個地區指揮部砲兵營(1外島)、5個海岸守備旅砲兵營
第二,6個新訓步兵旅砲兵營
第三,18個縣市守備旅砲兵營,可不編列,共用海岸守備旅、新訓步兵旅的砲兵裝備,僅裝備迫擊砲等級火力。
●●●●●●●●●
★M109A2/A5 155mm自走砲,6人操作,射程14公里,196/28門
配備單位:砲兵指揮部、裝甲旅、陸戰旅自走砲營
★M110A2 203mm自走砲,13人操作,射程24公里,72門(汰除目標)
配備單位:砲兵指揮部自走砲營
自走砲主要配備裝甲旅、砲指部、陸戰旅,要面臨的也是無人機威脅。M109系列的反應速度不夠,M110更是如此,因此要不要增購M109A7一直存在爭議。是否要以更便宜快速的輪型155砲車取代,則是各方認為合理的選項。
輪型砲車的第一優先,應該是配屬機步旅,取代牽引式的M114A1,才能提升機步旅的整體機動能力。陸戰旅則只剩99旅還保留自走砲營,也可以考慮換裝卡車砲、無人機/多管火箭,把M109移交陸軍。而M110除役之後,應該就是由海馬斯接替任務,整個戰力提升好幾十倍。
所以不管買不買M109A7,M109A2/A5都必然由裝甲旅、砲指部續用,剩下要考慮的是戰力如何提升,是要引進無人機/多管火箭連,還是增加輪型砲車連,或者三路並進。
PS:自走砲需求數量
4個裝甲旅自走砲營,3個砲指部自走砲營
3個機步旅砲兵營(換裝卡車砲或無人機/多管火箭)
●●●●●●●●●
★雷霆2000多管火箭,3人操作,射程15、30、45公里,42輛
配備單位:砲兵指揮部多管火箭營、外島
★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3人操作,射程15~92、150、300公里,29輛
配備單位:砲兵指揮部多管火箭營
雷霆2000是原本的砲指部多管火箭營裝備,北中南負責主要灘頭的火力殲滅任務,還有部分支援金門。海馬斯進來後,多管火箭營任務更多樣,除了南北東的火力支援,甚至可以源頭打擊中國沿岸的目標,因此必然要提高指揮層級,以戰略目標優先,必須減少戰損。
後續發展是增購更多海馬斯,替換更多傳統火砲部隊,爭取PrSM,同時兼任反艦任務。二是進行海馬斯GMLRS火箭彈的合作生產,並且技術合作轉移到雷霆2000的平台上。採取跟海馬斯相同的6枚發射箱,就算彈量減少,但是90公里的射程就遠超過MK45跟未完成的MK66火箭彈,讓整個陸軍砲兵的攻擊視野完全不同。
然後雷霆2000的MK15系列,則移轉給其他砲兵營使用,主力改用GMLRS、GLSDB,以及部分MK45/30。
預估數量
自走砲296門(M110A2/自走砲72門、M109A2/196門、M109A5/28門)
牽引砲880門(M115/48門、M114A1/184門、M101A1/624門)
迫擊砲676門
火箭砲71門(雷霆2000/42門、M142/29門)
■■■■■■■■■■■■■■■■■■■■■■
★雷霆2000,43輛發射車
(2022一輛發射車燒毀發射架,不確定有否修復)
發射彈藥:
MK15火箭彈箱20x3/共60發
彈徑117mm/長1.96m/重46kg/60發2760kg
MK30火箭彈箱9x3/共27發
彈徑182mm/長3.9m/重186kg/27發5022kg
MK45火箭彈箱6x2/共12發
彈徑230mm/長4.02m/重305kg/12發3660kg
●●●●●●●●●
★海馬斯,29輛發射車
發射彈藥:
MLRS:M26,彈徑227mm,射程15~32km,無導引火箭,已除役
GMLRS GPS導引火箭:M30子母彈/M31單彈頭,射程15~92km(採購864枚)
ER GMLRS增程型導引火箭:射程150km
GLSDB:M26+GBU-39小直徑滑翔炸彈組合,射程150km,GPS/INS和雷射組合制導系統,精度1m內,可攻擊移動目標。
MGM-140 ATACMS陸軍戰術導彈:彈徑610mm,射程300km(採購84枚)
PrSM精確打擊導彈:彈徑約430mm,GPS制導,射程60~499 公里,取代ATA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