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這類活動非常適合學習空氣動力學原理,並培養動手實作能力。以下是一個結構化的探究活動設計:
研究問題
不同的設計參數如何影響紙滑翔機的飛行距離和穩定性?
基本理論背景
滑翔機飛行依賴於四個主要力量:
- 升力:由機翼產生,使滑翔機保持在空中
- 重力:滑翔機的重量向下拉
- 推力:初始投擲提供的前進力
- 阻力:空氣阻礙滑翔機前進的力量
實驗設計
操縱變因(自變量)
可以選擇以下一個或多個變因進行探究:- 機翼面積:測試不同大小的機翼如何影響飛行
- 機翼形狀:比較直角、圓角、三角形等不同形狀
- 機翼迎角:調整機翼與水平面的夾角
- 重心位置:通過添加迴紋針調整重心前後位置
- 機身長度:測試不同長度的機身
- 尾翼設計:比較不同大小或形狀的尾翼
應變變因(因變量)
每次實驗測量:
- 飛行距離:從發射點到著陸點的水平距離
- 飛行時間:從發射到著陸所需時間
- 飛行穩定性:使用1-5分量表評估飛行路徑的穩定性
控制變因
確保以下因素保持不變:
- 發射方式(力度、角度)
- 發射環境(室內無風處)
- 紙張類型和重量
- 發射高度
材料準備
- A4紙或硬卡紙
- 剪刀
- 直尺
- 迴紋針(作為重量調整)
- 膠帶或膠水
- 捲尺(測量飛行距離)
- 碼表(測量飛行時間)
- 紀錄表格
實驗步驟
- 根據基本模板製作標準滑翔機
- 根據選定的操縱變因製作多個不同設計的滑翔機
- 在相同條件下測試每個設計,每個設計重複試驗至少5次
- 測量並記錄飛行距離、時間和穩定性
- 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
進階探究方向
完成基礎實驗後,可以進一步探究:
- 複合變因的影響(如同時改變機翼面積和重心位置)
- 添加不同的機翼裝置(如翼尖小翼)對飛行的影響
- 研發能夠飛回發射點的迴旋飛行設計
資料分析建議
- 計算每組設計的平均飛行距離和時間
- 繪製散點圖或柱狀圖比較不同設計之間的表現差異
- 分析操縱變因與應變變因之間的關係
成果展示
可製作一份研究報告,包含:
- 研究問題和假設
- 實驗設計和方法
- 數據呈現(表格和圖表) -.結果分析和討論
- 結論和改進建議
這個探究活動設計清楚定義了操縱變因和應變變因,讓學生能系統地研究影響滑翔機性能的因素。您還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和課程需求調整活動的複雜度。
D.S.
以下是一個針對「手作超輕型滑翔機」的探究與實作設計方案,
包含清晰的科學方法結構與變因控制:
探究主題:超輕型滑翔機的飛行效能優化
適合對象: 國中至高中學生
核心目標: 透過控制變因與數據分析,理解滑翔機設計與飛行距離的關係
材料清單(每組)
- 3mm 珍珠板/保麗龍板(主結構)
- 吸管(機身骨架)
- 膠帶(紙膠帶或雙面膠)
- 剪刀/美工刀
- 迴紋針(配重用)
- 直尺、量角器
- 電子秤(精確到0.1g,選配)
基礎滑翔機製作步驟
- 機翼製作
- 裁剪長30cm×寬8cm矩形,前緣削薄成流線型
- 尾翼設計
- 水平尾翼:10cm×5cm
- 垂直尾翼:8cm×5cm(直角三角形)
- 組裝
- 用吸管作為機身,將機翼置於吸管前2/3處
- 尾翼固定於吸管末端
探究實驗設計
科學問題: 「如何透過調整設計參數,最大化滑翔距離?」
實驗一:機翼形狀的影響
- 操縱變因(自變量): 機翼展弦比(3:1 / 4:1 / 5:1)
- 應變變因(因變量): 平均滑翔距離(3次測量取平均)
- 控制變因: 機翼面積固定、配重位置不變、相同投擲角度
操作範例:製作3種不同翼展(24cm×8cm、32cm×6.4cm、40cm×5.12cm),保持總面積約192cm²
實驗二:重心位置的影響
- 操縱變因: 配重迴紋針數量(0/1/2個)
- 應變變因: 滑翔穩定性(定性分級)與飛行軌跡角度
- 控制變因: 固定機翼形狀、相同投擲力道
觀測指標:
- 機頭過重:快速俯衝
- 重心過後:失速翻轉
- 理想位置:平穩滑翔
實驗三:尾翼面積的影響
- 操縱變因: 水平尾翼面積(50%/75%/100%基準尺寸)
- 應變變因: 飛行方向穩定性(偏航角度測量)
- 測試方法: 在固定風速下(如電風扇弱風)測試抗擾能力
數據記錄表範例

進階分析引導
- 流體力學原理連結:
- 機翼形狀與升力關係(伯努利定律簡化說明)
- 重心位置與力矩平衡(槓桿原理應用)
- 誤差分析:
- 測量工具精度限制
- 人力投擲的力道差異控制方法(建議使用發射架)
安全提示
- 使用美工刀需配切割墊
- 飛行測試時保持安全距離
- 避免在強風環境實驗
延伸應用
- 結合多變因優化:使用田口方法進行參數最佳化
- 加入競賽元素:舉辦「最遠飛行距離挑戰賽」
- 進階探究:比較不同翼型(平凸型 vs 對稱型)
學習成效評估
- 能否明確區分操縱變因與應變變因
- 數據記錄的嚴謹度與誤差處理
- 提出合理化設計改進方案的能力
此方案透過階梯式實驗設計,讓學習者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核心方法,同時保留手作創意的空間。
教師可依學生程度調整實驗複雜度,例如增加空氣阻力計算或3D列印進階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