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颱風帶來間歇性降雨的原因主要與其結構、移動方式及地形影響有關,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1. 螺旋雨帶的結構
颱風的雲系並非均勻分布,而是由多條螺旋雨帶(Spiral Rainbands)圍繞中心旋轉組成。這些雨帶之間的區域降水較弱,甚至無雨。當某地依次被不同雨帶掃過時,就會出現「強降雨→間歇→再降雨」的現象。例如:
- 第一條雨帶經過時,帶來短時暴雨。
- 雨帶間的空隙經過時,降雨暫停。
- 下一條雨帶抵達後,再次出現強降雨。
2. 颱風眼與眼牆的交替影響
颱風中心是相對平靜的「颱風眼」,周圍則被「眼牆」包圍(即最強對流區)。當颱風眼經過某地時:
- 眼牆階段:先經歷眼牆的狂風暴雨。
- 颱風眼階段:進入中心後,風雨驟減甚至短暫放晴。
- 再次眼牆階段:颱風眼移出後,另一側眼牆又帶來暴雨。
這種「暴雨→平靜→暴雨」的循環,會形成明顯的間歇性降雨。
3. 地形抬升與遮蔽效應
當颱風環流遇到山脈等地形時:- 迎風坡:氣流被迫抬升,加強對流,導致降雨集中且強烈。
- 背風坡:下沉氣流抑制降雨,可能出現短暫雨停。
例如臺灣東部山區迎風面降雨猛烈,而西部平原可能因中央山脈阻擋,降雨呈現間歇性。
4. 颱風移動速度與路徑變化
- 快速移動:颱風主體迅速通過,降雨時間短,雨帶間歇更明顯。
- 滯留或擺動:若颱風移動緩慢或路徑不穩定,同一地區可能反覆被雨帶掃過,間歇性降雨持續更久。
總結
颱風的間歇性降雨是其自然結構(螺旋雨帶、眼區)與外部因素(地形、移動速度)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降雨模式可能導致短時極端降水與暫時平靜交替出現,需特別注意防範突發性洪災
G.N.
颱風之所以帶來間歇性的降雨,主要是因為它的結構是由一條條螺旋狀的雨帶所組成。這些雨帶就像是颱風伸出的手臂,裡面充滿了強烈的對流和豐沛的水氣,所以當雨帶掃過我們所在的區域時,就會帶來一陣猛烈的降雨。
而當這些雨帶之間的空隙通過時,雨勢就會明顯減緩,甚至出現短暫的放晴。這種雨帶的結構和移動方式,就造成了我們感受到的「下一陣、停一下」的間歇性降雨。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你可以想像一下:
- 雨帶就像一列列載滿雨水的火車: 當火車經過時,你會感受到強烈的雨勢;而當火車
與火車之間的空隙通過時,雨勢就會減小。 - 颱風的旋轉就像一個灑水器: 灑水器的水柱並非均勻地灑在每個地方,而是隨著旋
轉,間歇性地灑向不同的區域。
此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颱風降雨的間歇性:
- 雨帶的強度和寬度: 有些雨帶發展得特別旺盛,降雨量也更大、持續時間更長;而有
些雨帶則較為鬆散,帶來的雨勢也較小。 - 颱風的移動速度: 如果颱風移動速度較快,雨帶通過的速度也快,我們感受到的強降
雨時間就會比較短,間歇的時間也會相對明顯。反之,如果颱風移
動緩慢,同一條雨帶可能會在同一區域停留較久,帶來較長時間的
持續降雨。 - 我們與颱風中心的距離: 越靠近颱風中心(尤其是眼牆附近),降雨通常會越持續且猛
烈,間歇性可能不明顯。離中心較遠的區域,就更容易感受
到雨帶之間的間歇。
所以,下次當颱風來襲,感受到一陣陣的強風豪雨之後,又突然雨勢減小時,別忘了那是因為雨帶剛好通過,而我們正處於雨帶之間的空隙喔!提醒你,颱風期間還是要隨時注意安全,盡量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