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天上早療課,
- 老師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這隻長頸鹿的頭要擺在哪隻腳上面?
眼前有穿藍色球鞋的腳、穿粉色皮鞋的腳,小朋友紛紛指著長頸鹿的頭要放在藍色的
- 於是,老師又問了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擺在這隻腳上面?
這時,孩子的回答是:因為長頸鹿的頭是藍色的。
老師知道解孩子回答的方式跟他的問題是不同的,於是反問了一次:那所以這個頭也可以放在穿粉色皮鞋的腳上面囉?因為長頸鹿的頭仍然是藍色的啊。
這時,孩子終於開竅!回答老師說:老師,我回答錯了,我應該要說,因為這個長頸鹿的腳的顏色跟頭的顏色都一樣是藍色,所以這個頭要藍色球鞋的腳上面。
上面的情形,是孩子上課時答非所問的情況,而這個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在跟他對話的時候,以及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
我想我們這個時候需要幫助他的是,找出連他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盲點,
因為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回答就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但其實不是。
今天,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
- 表示小朋友把同學的鞋子藏起來了,而老師當下詢問小朋友理由,小朋友只回答他:因為那個同學睡了。
這時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同學睡太晚跟孩子把同學的鞋子藏起來有什麼關聯呢?
這就會回到前面說的答非所問的情況,而孩子認為他自己是在回答他所想的答案,但往往回答出來的並不是我們要問的答案。
在一層一層抽絲剝繭之下,才終於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針對那個同學把他的鞋子藏起來,原來是因為孩子想要幫老師報仇。因為那個同學常常在上課的時候打擾老師。
我相信這個答案,可能連孩子在回答的時候,也不曉得該怎麼回答,他能夠想像到的就只是前段的發生事實:因為這個同學睡太晚了(所以我可以去藏他的鞋子。)
孩子還不曉得,什麼是內在的什麼是動機,還有可能引發的結果。
這就像孩子急著要將所學的東西,給出答案的時候,卻往往不知道給出的答案可能會讓人傷心,或者不是問的人想聽的答案,甚至根本跟問題無關。
因為他們沒有試過其他的回答方式,也還不曉得要怎麼跟大人所問的問題做正確的連結,
所以給出的答案就會像是東拼西湊,以及緊急將腦海裡擁有的句子抓出來丟出去,
回答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也就成了老師的另一個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老師在跟我說孩子的情況的時候也覺得他可能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
但我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只要我們給他正確的方向,他一定能夠一步一步的,知道這個社會希望他回答的是什麼,以及他內心所想的答案是什麼。
而這些事,其實我們也正在學習,
因為,雖然已經是大人,我們也有許多地方,跟孩子一樣,沒有碰過、沒有經驗,也就不會有連結,需要學習,才會成長。
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們能跟孩子一起找到連結,不再答非所問,而是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