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
讀完後會忍不住想推薦給更多人。不只是因為故事溫暖,
更因為它讓人重新思考一件事:
我們,是怎麼在工作裡待著的?
🔸


📙先從封面說起。
台灣版用橘紅與米白色調,
畫了一家小書店的店面。
構圖簡單,插畫自然溫暖,
像一幅慢慢向讀者靠近的畫。
看起來像繪本,
其實是寫給大人的功課。
日本原版封面則畫了交談的兩個人,
一位阿姨模樣的人物,
一位剛出社會的新鮮人,
阿姨有點像在捷運出口會遇到、
會主動跟你聊天、
知道哪家菜比較新鮮的那種店主。
這兩種視覺風格,
其實剛好對應了書中的兩條主線:
一位剛入職的新人大森理香,
對工作沒有熱情也沒有方向;
一位是在深耕多年的小林書店老闆由美子,
用誠實走過漫長的經營歲月。
她們原本毫無交集,
卻因為一間書店而相遇。
🔸
📙書裡有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不先熟悉自己要賣的傘,怎麼賣得出去⋯⋯
在這樣銷售的過程中,
我就慢慢愛上自家販賣的傘了。」
這句話出自書店老闆娘由美子之口。
起初,賣傘只是為了讓書店多一點收入,
但她不只是找傘來擺著,
而是從傘布、傘柄、構造一項項研究起,
因為她相信,
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不喜歡的產品,
那麼對顧客而言,也不會有說服力。
這樣的思維,怎麼會不讓人動容?
在現代職場,
我們談績效、講KPI、比速度,
有時甚至會開始懷疑,
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還有沒有價值。
由美子卻用非常務實的方式,
給出了她的答案,
她沒有厲害的推銷手法,
只是認真去認識她所賣的東西,
並且堅持只賣自己相信的書、
推薦自己真正讀過的內容。
她的經營,
沒有捷徑,只有誠實。
🔸
📙由美子的話不多,但句句有重量。
「不能只是為了在店裡賣自己想賣的書,
也要好好對顧客說明這些書的優點,
讓顧客買到他們認為值得購買的書。」
這段話聽起來平凡,但細細咀嚼,
會發現它道出了一種很深的工作哲學。
這不只是銷售技巧,
更是一種對顧客、對商品、對自己的尊重。
也許不只是在書店,
在每一個和人產生接觸的工作現場,
都需要這樣的思考,
我賣的東西,我自己相信嗎?
我理解它的好嗎?我知道它對誰有幫助嗎?
在這本書裡,
「誠實」不是口號,而是工作的方法。
更是讓一個地方、一間書店、
一份工作長出信任的起點。
🔸
大森理香是個非常寫實的新鮮人角色。
她沒有天賦異稟,
也不是熱血燃燒型角色,
反而更像身邊許多剛進社會的朋友,
或者我們過去的自己。
對工作懷疑、對未來迷惘,
有時甚至連早起都覺得沒什麼意義。
但正是這樣的她,
才讓故事更能貼近生活。
當她經歷失誤、被帶去書店、
與由美子展開對話,
讀者也彷彿重新跟著她,
開始學習怎麼去「面對工作」。
那不只是改變,
而是一種「願意重新看一次」的練習。
🔸
📙全書的節奏是慢的,
裡頭的事件也不大,
幫書店辦活動、做推薦書單、
如何解釋套書的價值⋯⋯
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卻組成了理香的轉變歷程。
從一個只想完成任務的人,
變成一個願意解釋書、願意理解顧客、
願意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
沒有誰成為了業績之星,
也沒有誰一夜之間開竅。
但理香的眼神變了,心態也不一樣了。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就在這些來來回回的日常裡慢慢建立。
🔸
📙這本書裡沒有成功學,
卻有很多值得學的成功感。
那不是來自業績數字,
而是來自「做對了一件事」時,
那種對得起自己的安心感。
我們每一個人,
都在某一種形式的工作裡,
擔任一個「對人負責」的角色。
不管是前線業務、幕後編輯、
或是電腦前的工程師⋯⋯
每一份工作都可能和由美子一樣,
不靠口才,不靠手腕,
只靠一種「我想好好講清楚」的心情。
🔸
📙看完這本書後,
會讓我想起那些曾經被自己忽略的微小選擇。
是否曾經推過自己也不太相信的提案,
只是因為會議開得太久而不想討論?
是否曾經覺得工作裡的「用心」,
根本沒人看見而想放棄?
是否也曾想過,這些細節其實不重要?
而這本書,
給出了一個很溫柔卻堅定的答案:
正因為看起來不重要,
才需要有人願意花時間。
🔸
📙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正在工作的人,
也推薦給那些想找回自己心意的人。
它會陪我們停下來,
想想那些以為「只要撐過去就好」的時光,
是否也能重新被理解、被溫柔的看見。
或許,
你可能會在書裡,
遇見那個你曾經希望自己成為的大人。
或許努力還是不會被看見,
但我們可以不欺騙自己,不敷衍今天,
這對於我們這些每天在工作裡,
拉扯前行的大人來說,
已經足夠讓人落淚。
《歡迎光臨小林書店》
作者|川上徹也
譯者|邱香凝
出版|春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