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核定後,真正的問題才開始
農場蔬果盒的第二階段預算終於核定。 在金牛阿穩的精算與利害關係人盤點後,山羊先生點頭:「好,這個版本可以正式開發。」
不過,小羊阿衝仍感到焦躁:「功能還是很多,我不知道該優先開發哪一項...」
這時,一個總是邊講話邊傳訊息、話題切換速度飛快的角色——雙子座的「阿妙」輕鬆走了過來。
她是一隻聰明伶俐的喜鵲,農場中最靈巧的信息傳遞者,總是飛來飛去蒐集第一手消息。 她腦中儲存的不是數據,而是對人性的敏銳感知與無數轉述過的用戶心聲。
「別擔心,我來幫你把用戶腦袋裡的東西翻出來。找出哪一項功能,才會讓他們心裡『哇~』的那種。」
雙子座的魔法:洞察人心、更新即時
阿妙是農場的用戶研究專員,腦子裡裝的不是資料,而是人性。 她知道:在開始做之前,得先知道人們真正想要什麼,甚至是他們自己說不出來的東西。
她發起了一系列行動:
- 快速深訪:走訪10位上週買過蔬果盒的顧客,包括雞媽媽、貓大姐、袋鼠兄弟等
- 情境對談:不是問「你喜不喜歡這盒子」,而是「你是怎麼打開它的?在哪裡吃?跟誰分享?」
- 需求挖掘圖:將顧客提到的所有關鍵字記下來,轉成「顯性需求」與「潛在情境」兩個維度
她很快發現一個黃金洞察:
「顧客真正期待的不是只是買一盒菜,而是一種可被分享、被看見的體驗感。」
因此她建議加上一個「分享卡片」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在送朋友蔬果盒時附上祝福,或在社群曬出開箱照。
雙子與團隊的溝通術:讓大家看見需求的靈魂
她帶著研究報告回來開會,但不像金牛那樣厚厚一疊。 她用一張圖、三個故事、五張便利貼,就讓團隊理解:
- 哪些功能是「感覺重要但其實用不到」的?
- 哪些點雖小,但觸發了使用者情緒的高峰?
- 哪個流程看似合理,其實讓用戶很困擾?
她說:「我們不只是要讓產品『能用』,而是要讓人『用了會記住』。」
需求分析知識|什麼是需求分析(Requirement Analysis)?
需求分析是產品開發前最關鍵的工作之一,核心目標是理解使用者真正的問題與期望,並轉化為團隊可以執行的功能規格。
有效的需求分析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 利害關係人辨識(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 誰會使用產品?誰會付款?誰會推動決策?
2. 需求蒐集方法(Elicitation Methods)
- 訪談(Interviews)
- 問卷調查(Surveys)
- 使用者觀察(Observation)
- 工作坊/焦點小組(Workshops / Focus Groups)
- 用戶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ping)
3. 需求分類與排序
- 功能 vs 非功能需求(例如操作流暢、外觀美感)
- MoSCoW 方法(Must, Should, Could, Won’t)
4. 轉化為設計條件與驗收標準
- 為每個需求設定清楚的「完成條件」與「驗收標準」,讓設計與工程能明確執行
結語|雙子的角色:讓用戶的聲音,變成團隊的方向盤
在蔬果盒進入正式開發前,阿妙幫整個團隊按下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啟動鍵。 她證明了一件事:
「產品不是開發給PM用的,也不是設計師說了算,而是用戶說了才算。」
在這個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能像雙子座一樣捕捉人心、更新訊息、翻譯需求,正是產品開發中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
她輕聲一笑,留下了一句話:
「最好的功能,是用戶自己都還沒說出口、但你已經聽見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