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心理師所著作的《情緒勒索》,在前幾年成為了搜尋榜上的話題,直到今日,情緒勒索四個字已然成為常用生活用語,也激起了大家對於情緒勒索的重視。
而這本《他們都說妳「應該」》,則是作者以身為女性、站在女性角度,為女性撰寫的心理書籍(當然我覺得男生如果想知道女生心裡在想什麼也可以看看)。身為一個女兒、一個媽媽,我也曾眼見過長輩親戚重男輕女的言行舉止,也曾對傳統亞洲習俗(例如過年除夕回婆家、爸媽說女孩年紀大了就該去相親、結婚之類等)這些「應該」感到忿忿不平。
關於女性的文化纏足
書籍前半段以「文化纏足」,講述了現代社會文化如何禁錮女性,其中舉例的許多故事更是看著好熟悉,就像隔壁鄰居、親友(或妳自己)曾經發生的曾經。女性的「文化纏足」是什麼?從小我們便被教導要成為一個「好女孩」,長大了被交代要找一個「好對象」,當一個「好老婆」,做一個「好媽媽」。在父權社會的種種規範下,女生就是要溫柔乖巧、聽話順從。
在兒童發展學中,女性在年紀尚小的時候,天生就比較具有察言觀色的技巧,加上語言發展較為早熟,所以女兒“通常”都很會利用話語表情來討父母歡心,然而,傳統教養的規範下,卻一再的暗示女性應該學習「如何討人喜歡」,例如:女生要聽話、要乖(順從)、要善解人意,才能獲得父母老師的稱讚,甚至在結婚生子後,需要從工作職場“犧牲”的也往往是女性,就連如今的我,在潛意識中也會有一股意識是:「我是個好媽媽,我在生活上的努力就是應該要把小孩、老公的生活、飲食照顧好。」,而我後來細思源頭,竟來自於父親年輕時所不斷傳遞的守舊觀念:
女生結婚,就是應該好好相夫教子、善待公婆、遵守婆家規矩,不要讓婆家有微詞。如果我選擇在除夕夜回娘家過年,不在婆家吃年夜飯,一定會被他唸到臭頭臭臉(哈)
回到書籍第三章,作者開始從愛情的裹腳布(戀愛關係)、婚姻的裹腳布(婚姻關係)、親媽媽的裹腳布(親子關係)來一一拆解女性受到束縛的狀況與難題,我覺得大家可以先挑自己有興趣的部分閱讀,保證看了心有戚戚焉。雖然時代走到如今,社會風氣已經開始有所轉變,女權主義的抬頭、男女平權的倡議、就連我老公也願意申請半年的育嬰假全職照顧孩子(這點請大家掌聲鼓勵),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不同的城市角落仍然有類似的裹腳布事件不斷上演,所以我們必須談,必須一直談下去。
我的人生走到40歲,當然也歷經過好多裹腳布的傳統束縛,幸好現在的我,知道要將自己先擺在最前面,並且享受不同階段的樂趣(而不是去看自己失去的部分)。你知道人生總是時時存在著「機會成本」,你一旦選擇A,就可能需要捨棄B,如同我選擇了養育小孩的生活,就不能時刻嘆息「失去自己的很多時間」,否則就很像再度把裹腳布套回身上,徒增內心哀傷而已。
妳所要做的,不過是自我覺察
書籍的最後,正是教導女孩兒們如何「自我覺察」,唯有自我覺醒,主動去丟掉自己身上的裹腳布,妳才能找回妳自己。
如何練習自我覺察?
■“生”時間給自己獨處,是一個喘息的空間,也是好好善待自己的開端。
■寫日記,當負面感受出現的時候,把它寫下來:「原來別人這樣時,我會有這種感覺」
■建立自己的標準,幫妳的心畫一條保護界線,當別人要踩踏那條線時,妳可以選擇迴避或是反擊,或是告訴那個人妳的真實感受,讓對方知道妳的底線。
■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沒有滿足你的需求不是我的錯。
■最後請記住,人生永遠有路可選擇,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能夠接納妳真正的樣子。
我也想對正在觀看這篇文章的媽媽們說:妳很棒!妳很勇敢!選擇了養育孩子的生活,因為妳內心充滿了很多的愛!(不然妳不會願意把孩子生下來),但妳也要知道: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身邊的人,從今天開始,妳「應該」學習好好照顧、取悅妳自己,不要再說「另一半什麼都不會」、「爸爸會xxxx 就該偷笑了」,處在倡導男女平權的世代,照顧孩子只要是人都能去學習做到,沒有什麼是“媽媽比較會”。
好吧,妳也許比較願意去承擔更多的職責,可妳也「應該」認真的直視自己的內心需求,而非一昧的委屈自己去做,然後再來產生怨氣,侵蝕與親密的人的關係。
另外,對於那些別人說的「應該」,請不要自行去解讀對方的言外之意,這是書中我覺得對我最為受用的一段話。
“如果妳聽到自己覺得不舒服的話、別人的暗示言語,試圖要引起妳的罪惡感。是的,女孩總是很容易多愁善感、自我聯想甚至還對號入座,這時候請妳一定要記住:”
「只要對方沒有清楚說出感受與需求,我就當作聽不懂~」
「他/她的想法原來是這樣,我尊重他/她,但我不一定要照做~」
然後去過妳自己的生活。
這,才是妳的「應該」。
後記
本文寫在母親節前夕,加上我現在正處於一個媽媽的身份,讀起書來格外有感。我的媽媽是個傳統女性,一輩子為了家庭、孩子犧牲奉獻,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也曾運用情緒勒索的言詞說: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但我們又回報了她什麼?她也曾經退讓隱忍,期待另一半(aka我爸)能在所有責任卸下的某一天,帶她盡情地出門玩耍,然而直至今日,她仍然在等待。
我們不只一次勸說她放下所有職責,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想吃什麼就買來吃,想去哪玩就去哪玩,對不想做的事情勇敢說「不」,可是幾十年來已然定型的習慣與觀念,讓一個曾經崇尚自由浪漫的水瓶座女孩,到老了始終走不出自己的象牙塔。
我衷心期盼能有那麼一天,妳能過一次想要的人生,為自己快活一回。
我會永遠愛妳、支持妳,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