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的社交責任
女生之所以會去相親,大多是因為生活中缺乏認識異性的機會,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認識異性,認為相親也許能解決這個困境。然而有句話說得好:「不會游泳,換到哪一個游泳池都一樣。」
以我的相親經驗來說,相親場合中社交能力較高的女性比例明顯偏低。基本上,聊天的主動權與避免冷場的責任,常常全都落在男性身上。整體氛圍有如在警察局做筆錄,我問一句,對方就只回一句;但若我不發問,她就完全不會說話。即使氣氛明顯冷場,女生也不會覺得尷尬,因為現場的潛規則似乎是——冷場是男生的責任。女性只需坐著等待男性來化解氣氛即可。
這反映出社會對男女角色的期待早已不同。相親的本質,只是幫你約來一位異性,接下來的互動與溝通,依舊得靠自己經營。如果一位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與異性交往,那麼即便到了相親場所,情況也不會有所改變。當然,也有遇過善於與男性交談的女性,但這類型仍屬少數。
盲盒開箱
相親是一種「先付出成本,再盲盒開箱」的認識模式。從住處到相親地點,可能需要四十分鐘,相親約談一小時,再加上回程,總共得花費超過兩小時。然而,往往有一半的對象在第一眼見面時,就已經讓你感到缺乏興趣,但也無可奈何,這一小時還是得應付完,費用也無法退還。
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成本高昂,且風險不小。男性在兩性關係中普遍更重視外貌,這點無法忽視。紅娘不可能只安排外型出眾的女性來配對,因為她們需要幫助每位女會員安排相親,包括外貌條件較差者。這些女性也一樣繳費,紅娘當然也要服務,無論她們條件如何。
因此,相親這件事本質上混合了業務利益,紅娘需要「消化」所有女性會員的會期。相較之下,聯誼活動則是先自由互動,事後你再決定要不要主動聯繫某位女生,相對彈性較大。
女多男少
我認為,相親場合呈現出明顯的「女多男少」現象。我是在二十幾歲時開始相親,那時幾乎是「相親排到滿」的狀態。有一次週六上午與一位女生見面後,紅娘立刻請我配合,再與另外兩位女生相親。她請我先去吃個飯、逛一逛,下午再回來幫忙配對,所以那天我一次相親了三位。隔天週日又被紅娘安排見面,幾乎每週都要配合兩天。
紅娘其實只是努力衝業績,並消化女性會員的相親次數。男會員的相親次數幾乎沒有限制,但這並不代表男性就佔了什麼便宜。事實上,多數安排是無效相親,不少對象一見面就提不起興趣。有些女生雖不至於難看,但也讓人無法真心想展開關係。你心裡會想:「如果只是這樣的女生,我單身也沒什麼損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