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蘇西.李的圖像,
總覺得她的圖像不用太多文字,
就能勝過千言萬語。
💛黃色封面上,
兩個小小的身影分別蹲在左右兩端,
靜靜的朝彼此吹著泡泡。
泡泡裡寫著「好想好想見到你」,
很簡單的語詞,
卻讓人瞬間被那份溫柔的渴望擊中。
畫面中央留了大塊空白,
兩個人明明沒有碰到彼此,
卻因為這些飄浮的泡泡,
讓我們知道他們正在想念著對方。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
是它運用了許多鏤空設計。
指尖輕觸紙張的瞬間,
你總能「提前」看到下一頁的某個片段,
彷彿真的推開了一扇門,
發現有個人在等你。
這種設計,讓每一次翻動,
都不只是單純的閱讀,
反而是主動走近對方一步。

💛這個跨頁,
左頁寫著「我們見面的那一天,就快到了。」
孩子望向遠方,雙手拿著望遠鏡,
右頁出現一句「雖然,你在那裡,」
並附上手繪箭頭,
引導我們將視線引入那個圓形鏤空中,
去窺探洞裡的奶奶。
這樣的設計像是信封中露出的一角、
電話那端的模糊影像、
或是視訊畫面裡看不清的輪廓,
不是完全相見,但是感覺「看得見」。
這種「未完成」的畫面,
正是思念之所以令人牽掛的原因,
因為還沒見到,
所以心會一直停留在這個圓孔裡,來回窺視。

💛這個跨頁,
左頁的孩子透過圓形的鏤空洞望向對方,
說著「我在這裡」,
藍色的底色像是說著天氣晴朗;
右頁的奶奶撐著傘站在雨中,
彷彿真的聽見了孩子的呼喚。
左右頁的思念同步,
但不同步的天氣呼應著頁面下方的文字:
「我們距離好遠、好遠。」
💛這種設計讓我們透過小洞偷看下一頁,
就像他們透過時空的縫隙互相凝望。
我們在看故事,也在陪伴他們靠近彼此。
孩子拿著信封,
我們透過信封上的鏤空洞看到奶奶的一角;
角色說著話,
我們從圓形的小窗偷看下一頁的畫面,
像是他們的話語真的穿越了空間。
蘇西・李的畫風看起來很隨性,
用黑色粗線條勾勒角色,
有些頁面簡單到只有大塊色彩,
有些頁面卻滿是手感的線條和塗鴉,
像是情緒激動時忍不住在紙上留下的痕跡。
這種看似隨意的變化,
其實剛好對應著想念時的心情起伏,
有時安靜,有時躁動。
💛畫面的色彩像是情緒的溫度計,
灰藍色像是接近夜晚的天空;
亮橘與桃紅像是內心的小火花;
柔和的黃色像是希望的光。
色彩沒有聲音,
卻很準確的牽引著讀者的感受。
書中從頭到尾只用「我」和「你」,
沒有說出角色是誰。
但從畫面中,
我們看出應該是一對祖孫。
這種不指名的處理,
讓讀者都可以把「你」代入自己思念的人。
可能是遠方的爺爺奶奶,
也可能是朋友、伴侶,
或是生命中某個牽掛的人。
甚至,那個「你」也可以是某段自己,
小時候的自己,或者是還有話想說的自己。

💛書中有一句話特別打動人,
「說不定我可以把自己寄過去給你。」
那種想見面見不到的心情,
讓我們願意把自己變成包裹,
寄去對方那裡。
這個畫面設計看起來童趣十足,
卻讓我瞬間停住,有點鼻酸。
因為這不只是想像,
而是無能為力時,唯一能做的事情。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思念太重,身體都裝不下了。
還有那些看似平常的動作,
在思念的放大鏡下都變得格外珍貴。
孩子畫了一張又一張的畫要寄出去,
每一筆都帶著「希望你看到我」的心情。
他把喜歡的東西一一放到信裡,
彷彿只要對方看見了,距離就縮短了一點點。
寫信這件事變成一種儀式,
像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包裝起來,
送到對方手中。
對我來說,
這是一本寫給「有距離的人」的書
這個距離不一定是地理上的,
也可能是時間、世代、文化,
甚至是語言之間的差異。
也許是住在遠方的家人,
也許是懷念卻再也見不到的人,
也許是掛念卻不方便見面的人。
💛這本書在形式上讓人靠近,
在情感上卻願意留下空白。
它用各種形式填補那段不能見面的時間,
讓每個「沒見到」的時刻,
變成一種情緒的發酵。
這本書讓我翻著、讀著,
然後心裡慢慢浮現某個人。
想起那些錯過的擁抱,
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
那些在心裡排練了無數次,
卻始終沒有機會表達的情感。
💛思念是一種能力,等待是一種溫柔。
在這個什麼都要快速、什麼都要即時的時代,
能夠慢慢的想念一個人,其實是一種奢侈。
💛有些書讀完就忘了,
有些書會讓你想起一個人。
當你看完,或許會忍不住拿起手機,
想傳個訊息給某個人。
想說什麼呢?我也不確定。
也可能發現,
想念一個人可以這麼溫柔。
等待一個人可以這麼美好。
翻開書頁的瞬間,
彷彿在靠近某個人,
而那個人,也許正在想你。
《好想好想(馬上)見到你》
作者|帕特.澤特羅.米勒
繪者|蘇西.李
譯者|海狗房東
出版|水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