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來潮到圖書館借了今年四月份的TIME 來看,看看我的英文退化到什麼程度。五月份的屬於當期雜誌,不能外借,必須留在架上。四月份的主題是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分為幾大類:
Pioneers 開拓者
Leaders 領導者Icons 偶像
Innovators 創新者
Artists 藝術家
Titans 巨擘
我首先就看台灣有誰上榜。依出生地區分,台灣上榜的有一位:美國超微半導體(AMD) 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對岸的有兩位:香港的Bonnie Y Chan(陳翊庭,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和廣東湛江市出生的梁文鋒(DeepSeek創辦人)。把這三位的名字google 一下,就會出來一堆資料,還有看不完的雜誌報導,總之,上網查就有,我也沒有什麼好寫的,也寫不來。
再翻到偶像類的第一頁,是黛咪摩爾(Demi Moore),出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Roswell。不知道她的人表示年紀很輕,很好。知道電影「第六感生死戀」的人表示年輕不小了,跟我一樣(也很好)。如果不知道她,去找第六感生死戀(Ghost)來看;如果不知道第六感生死戀,去找周星馳演的「家有喜事」;如果不知道周星馳,我也沒有辦法了。
翻看關於Demi Moore 的那一頁報導,才看第一段,我就覺得很挫折,因為看不懂。不灰心,把生字都找出來查,才發現不懂的主要都是英文片名。她演出的這些片子有些我還沒看過,難怪沒有辧法連接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簡單摘錄一小段:She changed the way we talk about pregnancy and motherhood,(嗯,到這裡沒問題),但是括號後面的有問題了:(those at-the-time-scandalous Vanity Fair covers!) 什麼鬼?原來Vanity Fair 原來是大有來頭的知名雜誌「浮華世界」,而covers 在這裡自然是當名詞「封面」,而非動詞。所以全句便可意會成「在當時引起話題的浮華世界雜誌的封面照片上,她改變了人們關於懷孕以及為人母的想法」......諸如此類。
接著,women and economics in Hollywood (with Striptease and G.I. Jane she demanded and got financial parity with the guys)-- 因為她演了「脫衣舞孃」和「魔鬼女大兵」,所以她改變了好萊塢對於女性及經濟的看法,使女性取得與男性在經濟上的平等權。好,很合理,有空我會找來看。
還有,beauty and aging (Charlie's Angels:Full Throttle and now her Oscar-nominated turn in The Substance).--她改變了人們對於美麗及年紀的看法,因為她演出了「霹靂嬌娃2—全速進攻(2003年版)」和奧斯卡提名最佳女主角的「懼裂」。還好霹靂嬌娃的英文片名我知道。我也知道,從八零年代的影集,到後來電影版、續集的三位嬌娃由卡麥蓉.迪亞、茱兒.芭莉摩、劉玉玲演出,剛剛Google 之後才知道還有2019年版,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不過「懼裂」倒是讓我聯想起由梁家輝、白靈、楊千嬅演出的香港電影「餃子」。
接下來,還有幾部:Ghost(第六感生死戀)、Indecent Proposal(桃色交易)、A Few Good Men(軍官與魔鬼)、St. Elmo's Fire(七個畢業生)。如果把文中這些英文片名改為中文,那我理解的速度就快多了。
話說回來,英文片名往往比較忠實,難怪不好聯想,只是在我們想來,片名未免太無趣。如果照實翻譯,A Few Good Men (幾個好人),Substance (一種物質),還會有人花錢進電影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