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公告:iOS 開發補完計畫改為免費專欄、不定期更新
今天我們來聊 iOS 開發新手一定會遇到的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開發配備。
你需要一台 Mac
要開發 iOS App,必須使用 Apple 的 Xcode 這套軟體。而 Xcode 只能在 macOS 上運行,macOS 則必須搭配 Mac 硬體。因此,我們來探討如何選擇一台適合開發 iOS App 的 Mac。
我自己使用過的 Mac 超過 10 台。以 Apple Silicon 版本來說,用過 M1、M1 Pro、M2、M3 Max 等不同晶片來進行開發工作,並且經手過數十個大小規模的 iOS 專案,所以對於如何合理選擇配備,算是有一定的把握。至於更早期的 Intel Mac,我們就不多做討論了,建議直接從 Apple Silicon 的款式開始考慮。
學生與初學者的首選:MacBook Air
如果你是學生,打算購買一台全新的 Mac 作為開發用途,在目前這個時間點(2025 年 5 月),MacBook Air M4 會是非常合適的選擇,無論是 13 吋或 15 吋都可以。
以 13 吋的 MacBook Air M4 為例,教育價新台幣 38,400 元就能買到配備 16GB 記憶體和 512GB SSD 的款式。
選擇開發用的 Mac,我們主要關注三個重點:處理器、記憶體和 SSD 容量。
處理器(CPU): M4 處理器是非常合適的選擇。當然,使用更早期的 Apple Silicon 晶片也可以。想升級到 M4 Pro 或 Max 也行,但 M4 的效能已經相當不錯了。
記憶體(RAM): 目前蘋果全系列新品都至少配備 16GB 記憶體,不再有 8GB 的選項。16GB 是必要的,因為在我們使用開發工具時,模擬器本身就會佔用一部分記憶體。此外,開發過程中你不會只用到 Xcode 和模擬器,還會開啟網頁查詢資料,或執行其他輔助工具,所以記憶體千萬不能省。
固態硬碟(SSD) 容量: 目前 Mac 最低階的款式可以配到 256GB SSD。對於開發來說,雖然能跑得動 Xcode,但會非常吃緊。因為很容易就會因為各種檔案,例如程式碼快取等,而塞滿硬碟。因此,512GB 是非常必要的。
預算有限、選擇二手 Mac 的取捨
如果預算不足,必須在規格上有所取捨,我認為最不能犧牲的是記憶體,16GB 是底線。
其次,雖然不推薦,但如果真的要省,可以考慮 256GB SSD,但使用體驗會比較痛苦。
至於處理器的話,可以降級沒關係。
考慮二手 Mac,可以選擇搭載 M3、M2 甚至 M1 晶片的 MacBook Air。其實 M1 晶片已經很不錯了。我自己有多台 M1 Mac 的使用經驗,對於學生或初學者來說,M1 的效能是足夠應付學習與基本開發需求。當然,如果預算到位,擁有一台 M4 或 M3 的 MacBook Air,開發體驗會十分舒適。
經驗豐富者或預算充足的選擇:MacBook Pro
如果你是已有經驗的軟體工程師,只是先前沒有接觸 iOS 開發,現在想添購一台 Mac,或者你的預算相對充足,那麼我會推薦 MacBook Pro M4 Pro,14 吋或 16 吋皆可。
以 14 吋 MacBook Pro M4 Pro 為例,目前配備 12 核心 CPU、24GB 記憶體和 512GB SSD 的官網售價約為新台幣 67,900 元。對於一位軟體工程師自用而言,這樣的配備,無論是處理器效能、記憶體還是 SSD 容量,都很夠用了,且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想在這個基礎上再升級,我反而建議優先考慮將 SSD 從 512GB 升級到 1TB,會帶來最明顯的舒適度提升,其次才是增加 CPU 核心數。至於記憶體,24GB 對於開發一般的軟體已經非常夠用了。
iOS 開發所需的測試裝置
iOS App 是運行在 iPhone 或 iPad 上的。我不建議你為了開發而去特地購買全新的 iPhone 或 iPad。如果你手邊已經有 iPhone 或 iPad,直接使用現有的設備即可。
除非你開發的 App 已經開始賺錢,並且你開始思考不同裝置款式在細節上的差異,為了滿足這些不同設備使用者的特定需求,才需要考慮購買相應的測試機。
如果你的 App 還沒有盈利,建議直接使用現有設備,或者考慮購買二手裝置、向朋友借用舊款設備都可以。
養成觀察電腦效能的習慣
回到 Mac 配備等級的選擇。如果你還想追求更強大的電腦,我會反問:你怎麼知道自己真的需要?
我認為軟體工程師,或者認真從事開發工作的人,應該培養判斷電腦效能是否夠用的能力。這樣未來在做購買決策時才有依據。
具體的作法是,在 Mac 上安裝在選單列顯示 CPU 使用率的應用程式,隨時都能看到 CPU 的負載情況。
我自己使用的是付費軟體 iStat Menus。
免費的選擇中,我推薦一個可愛的軟體叫做 RunCat,它是一隻會跑步的貓。CPU 使用量越大,貓咪跑得越快。也能切換顯示 CPU 使用率的百分比。
為什麼要安裝這類軟體呢?如果你經常觀察到電腦在編寫程式或編譯程式碼時,CPU 使用率常常滿載,你就會知道目前的電腦已經全力在工作了。等到有一天你的軟體越開發越大、速度變慢,或感覺到效能瓶頸時,就能根據經驗判斷:「我這台 M2 的電腦在編譯這個專案時會吃滿效能。」考慮購買新電腦時,心中就有個底、有比較基準。
有一個開源專案叫做 XcodeBenchmark,你可以用它來測試自己的電腦,或者查看表格,例如使用 Xcode 16 編譯一個複雜專案在不同 Mac 型號上的速度。
許多網友會分享自己的測試數據,例如 M2 電腦和一台搭載 M4 Max 16 核心 CPU 的電腦,後者編譯速度可能是你的兩倍或三倍。表格列出編譯所需的秒數,讓你預估花多少錢購買何種等級的電腦,能在編譯時節省多少時間。
然而,如果你在開發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撰寫程式碼,不常進行編譯並執行,那麼 CPU 效能對你的影響就沒那麼大。總之,養成觀察 CPU 使用率的習慣,能幫助你做出更合理的購買決策。
特別是如果你使用的是像 MacBook Air 這樣沒有風扇的機種,沒有聲音讓你知道電腦正在努力工作,你可能只感覺到它發熱。如果沒有監控軟體,你就不清楚它是否已經在滿載狀態下運行。
所以我認為,安裝一個效能監控軟體、時常了解電腦的負載,是軟體工程師必要的習慣與技能。當你未來需要更好的硬體時,才能有合理的判斷基準,而不是無腦升級。
AI 相關應用的特殊考量
最後補充一下:如果你打算開發 AI 相關的應用,所需的硬體可能會跟我們前面討論的配置差很多。像是本地跑大型語言模型,通常會吃大量記憶體。雖然也有一些人選擇用 Mac 來跑,但這些話題遠超出初學者的範疇,就不在這裡細談了。
結語
今天我們說到了新手或初學 iOS 開發者所需的基本配備。希望經過我的說明,對於預算與開發體驗之間的關係能有個概念,知道至少需要什麼樣的配置才能順利開始。
我們應該把錢花在刀口上。不要一開始就把所有預算都投入到購買頂級硬體配備上,這樣並不會節省太多時間,反而可能是一種浪費。如果你真的因為開發 App 賺到錢了,再視情況考慮升級硬體。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下次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