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些自創品牌的老闆跟行銷人員來說,蘋果(APPLE)的官網一直以來都是我很喜歡拿來做範例的標竿,因為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他的「商品頁」跟「購物頁」是分開的,譬如同樣是 iPhone:
在商品頁中極度的強調商品本身的價值;購買頁中不斷地要你提升規格跟加入購買更多。你可以玩玩看他的流程,就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這是完全不同的設計思維,當然我知道對許多初創品牌來說,做兩個截然不同的頁面是增加負擔的,但你要讓消費者買東西,跟好好介紹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官網(商品頁)的工作在於「教育」跟「認識」,短時間讓消費者吸收產品的優勢是品牌官網的工作;購物頁的工作在於「增加轉換率」跟「提高客單價」,流程即使複雜一點,購買流程長一點都無所謂,只要能夠提升客單價,或是我最喜歡用的指標「使用者價值(或是是單次工作階段價值)」有提升,都是購買頁的核心指標,你看蘋果的購物流程簡單嗎?
當然這個思維是對品牌官網跟品牌電商來討論的,像 momo,蝦皮這種平台電商的思路又是另一回事。不過我知道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是蘋果,就算他結帳流程再長,大家還是會乖乖把他結帳完成。那問題來了:那你怎麼沒有想把自己的商品打造出「即使結帳流程再長,使用者也願意結單」的價值呢?
以下又是進入付費環節,如果沒有空做兩個頁面,那誰來承擔「教育」跟「認識」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