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子:從獵人到現代人的轉身》
他叫阿魯,一個總是背著刀、臂膀上布滿傷痕的男人。他的祖先來自北方的高原,世代為部族打獵、禦敵、越山踏雪。他的雙眼銳利如鷹,走進任何一間房都像風暴掠過;無論是誰,見到他都會本能地退後半步。
在那個還得靠獵捕維生的年代,阿魯是最值得依靠的存在。他不多話,但總是第一個衝進獸群、最晚撤退。每一次他從叢林中歸來,帶回的肉足夠讓整個部落過冬。
那是他的語言──用行動守護、用力量照應。然而,時代變了。
他搬到都市,不再需要刀,也無需狩獵。他進了工廠,開始早九晚五的生活,身邊是按表操課的同事、打卡吃飯的日子。可他還是那個「過於強勢」、「不善交際」、「容易動怒」的男人。人們說他太粗野,沒禮貌,總愛搶著說話、佔主導位子。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性格是否就是「錯的」。
直到有一天,他的鄰居──一位每天打坐、種花、讀書的年輕心理師──邀請他去參加社區的野外求生營。他本來拒絕,覺得這種「都市人玩的把戲」很可笑。但他去了。那三天裡,城市人手忙腳亂地搭帳篷、煮水、辨東西南北。而他,憑著直覺辨風向、靠腳印判斷動物路徑。他不多說什麼,只默默生火、尋食、排除危險。回到城市後,有個母親特地跑來謝他,因為她孩子走失時,是他沿著樹皮裂縫找到人。
從那天起,他不再抗拒自己的本性。他開始在戶外中心擔任求生教練,也開始學會怎麼慢慢用語言表達。他學會了「情緒管理」這四個字,也學會了「粗野與責任之間其實有條界線」。
他沒變「文明」,他只是讓自己多了一層翻譯。
後記:學會尊重「不同類型的力量」
阿魯這樣的人,在現代社會並不少見。這類人天生強勢、行動導向,對規則有直觀的嗅覺,但常被誤解為「暴力份子」、「霸道者」、「不適合團隊合作」。但其實,他們多數並非「壞人」,只是以不同方式理解世界與守護他人。
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一種善良都表現得溫柔,有些是野性的,有些是沉默的,有些甚至是硬碰硬的。
而現代社會最該學會的,或許不是要求所有人變得「好說話、無衝突」,而是建立一種健康的對話框架,讓力量被引導、讓情感被聽見、讓多樣的人格有容身之地。
不是要他們壓抑自己,而是讓他們懂得何時收、何時放;何時挺身而出、何時微笑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