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巫活動在歷史上是一個充滿恐懼、權力鬥爭與集體瘋狂的象徵,反映了人類社會在宗教狂熱、社會焦慮與權力機制交織之下,如何將不安投射到弱勢個體身上,藉由「清除異端」來尋找秩序與安慰。
一、獵巫活動是什麼?
「獵巫」(Witch Hunts)泛指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大約從 15 世紀至 18 世紀)在歐洲與殖民地爆發的對巫術指控與審判行動。這些行動常常伴隨著酷刑、冤獄、處決,特別是焚燒異端。
最著名的例子如:- 塞勒姆審巫案(1692,美國麻薩諸塞)
- 德國、法國、蘇格蘭大規模獵巫浪潮
- 「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出版後的法庭制度化迫害
二、獵巫活動背後的因素
1. 宗教恐慌與神學政治
- 天主教會與新教改革的衝突使「異端」成為政治與宗教鬥爭的工具。
- 宗教強調魔鬼存在,巫術被視為「與魔鬼簽訂契約」的罪行。
- 《聖經》舊約中的「不可容女巫存活」(出埃及記 22:18)被當成合法化迫害的依據。
2. 社會焦慮與替罪羊心理
- 黑死病、戰爭、飢荒、失業等災難使人尋找罪魁禍首。
- 年長婦女、寡婦、邊緣人最易成為被指控的對象。
3. 父權結構與女性壓迫
- 約 75%-85% 的「女巫」是女性,尤其是獨立、不婚或行醫的女性。
- 獵巫成為壓制女性權力與知識的手段(特別是民間草藥醫療)。
4. 法律制度的轉變與煽動
- 《女巫之槌》將巫術視為國家罪行,使審巫合理化與系統化。
- 酷刑合法化導致大量逼供、誣陷、連坐效應。
5. 政權的控制工具
- 獵巫可用來剷除政治對手或異見者。
- 落實中央集權的過程中,獵巫也是恐懼治理的一環。
三、獵巫活動的歷史意義
1. 對人權與司法的反省
獵巫活動展示了法治崩壞與司法工具化的可怕下場。它讓我們警惕群眾運動如何被操縱,如何將「正義」變成打壓。
2. 性別與權力的鬥爭
女性的獨立性與知識(如草藥醫療、助產)一度被視為危險。獵巫是一場權力與性別壓迫的深刻象徵。
3. 知識與科學的分水嶺
獵巫時期的末期,也剛好與啟蒙時代的開始重疊。理性、證據、懷疑精神逐漸取代了盲信與集體恐慌。
四、現代的「獵巫」:仍在發生
雖然實體的火刑柱早已消失,但「獵巫心態」在現代社會仍屢見不鮮:
- 網路輿論審判、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 政治上的「紅色恐慌」、白色恐怖
- 社群中對特定族群、性別、思想的集體攻擊
結語:獵巫,是社會恐懼的鏡子
獵巫不是關於女巫,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面對未知與恐懼。當制度失能、社會動盪、人們焦躁時,就會產生尋找敵人的衝動。
唯有教育、理性與共感,才能防止歷史悲劇以不同形式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