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沒有與澳洲建立邦交,但地方政府早在 1980 年代便牽起手,透過港灣改造、綠色能源、文化藝術和青年交流,把「姊妹市」做成真材實料的合作關係。
以下五組,至今仍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
1. 布里斯本(Brisbane)× 高雄市(Kaohsiung)|1997 年起航
1997 年9月9日,兩座港都正式締盟。
布里斯本分享 South Bank 河岸再生經驗,高雄則以「亞洲新灣區」的 5G 智慧港口回敬,雙方每兩三年互辦海事與綠能論壇,並將青年實習擴大到原住民文化與設計領域。
2. 黃金海岸(Gold Coast)× 台北市(Taipei)|1982 年老友
這是台澳最早的一紙協議:1982年10月簽署後,從龍舟競速到智慧城市黑客松都玩在一起。
台北把「數位政務」經驗帶到衝浪之都,黃金海岸則回以大型國際展演與觀光行銷術,雙城一起衝浪、一起做生意,默契超過四十年。
3. 洛根市(Logan City)× 桃園市(Taoyuan)|1996 年青春管道
昆士蘭的多元族裔重鎮與台灣的航空城結盟,主攻「青年與技職」:高中、職校每年互派團隊參加創客嘉年華,並合辦「多元文化嘉年華」變身雙城派對;物流、冷鏈與智慧製造是近年的新合作焦點。
4. 伊普斯威奇(Ipswich)× 南投縣(Nantou)|2016 年山海牽手
一座內陸礦城、一個縱貫山谷!兩地以咖啡、觀光列車與智慧農業搭起友誼。
南投茶農把高山茶帶到澳洲咖啡節,Ipswich 技術學院則提供礦區土壤復育 know-how,讓茶與礦共譜綠色篇章。
5. Inner West(前 Marrickville)× 基隆市(Keelung)|1989 年雨都連線
當年以港口與多元移民文化相惜,街頭藝術、爵士音樂節與攝影展成為交流主角。
近年 Inner West 將「社區再生」工作假期帶到基隆,而基隆則分享濱海防災與夜市經營經驗,讓兩城在濕冷氣候裡擦出暖意。
為什麼姊妹市值得關注?
📌在地創新變國際舞台:從智慧港口到示範碼頭,地方層級的合作往往跑得比中央更快。
📌青年流動更靈活:交換學生、工作假期與短期實習,為台澳年輕人開了「先體驗、後決定」的職涯通道。
📌文化輸出入雙向加值:台灣的夜市、日常美食走進澳洲節慶;澳洲的戶外體育與原住民藝術,也成為台灣活動的新靈感。
您對台澳姐妹市有什麼看法?歡迎底下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