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也越來越樂於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然而,也有一些台灣民眾對兩岸文化融合持保留態度,甚至主張「去中國化」。
主張「去中國化」的台灣民眾認為,台灣文化應該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他們認為,台灣文化在歷史上受到中國大陸的壓抑,因此需要去蕪存菁,尋找自身的文化根源。
然而,這種觀點也存在一些爭議。批評者指出,「去中國化」的實質是「去中華文化化」,是對中華文化的割裂和否定。他們認為,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此外,批評者還指出,「去中國化」可能會導致台灣社會的認同危機。
台灣民眾如果丟失了中華文化的根基,將會失去精神家園,從而陷入迷茫和困惑。
事實上,台灣文化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是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台灣文化中包含了許多中華文化的元素,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因此,台灣文化不可能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
主張「去中國化」的台灣民眾往往忽略了歷史事實。他們認為,台灣文化在歷史上一直受到中國大陸的壓抑,這種觀點並非完全準確。事實上,在台灣歷史上,中華文化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華文化對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台灣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總體而言,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台灣文化不可能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但也不可能完全回歸到傳統的中華文化。
台灣文化的未來發展應該是在繼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其他文化的優點,不斷創新發展。
至於台灣人寧願死在美國和日本的殖民 卻不願活在中國大陸的和平融合的說法,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
事實上,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是複雜多樣的。有些人主張統一,有些人主張獨立,還有些人主張維持現狀。
近年來,台灣社會的「去中國化」傾向有所加劇,這與民進黨當局的「去中」政策有關。民進黨當局為了達到政治目的,不斷鼓吹「台灣主體意識」,打壓兩岸交流,導致兩岸關係日趨緊張。
然而,台灣民眾對「去中國化」並不完全認同。許多台灣民眾仍然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統一。
台灣的未來取決於台灣人民的選擇。我們希望台灣民眾能夠認清歷史事實,明辨是非,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王欽╱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現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總要確立的本國史和本國文化論述,每個國家都要求獨特文化的結果,這自然是讓千百年來東方所共享與各自演繹的文化習俗,成為矛盾的觸發點。台灣如果還反其道而行之,則只會讓自己自外於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中,更會使其在內部詮釋中陷入反智循環,這對台灣的文化深度將危害深遠。
台灣內部爭議的啟示在於,劃定界限、區分你我甚至強調衝突,或許可以一時的確立本土認同,但這種對重建互信、推進區域一體化來說,則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試想如果歐盟建立過程中總是在刻意強調法德文化之不同,或者突出北歐對南歐的優越感,怎麼會有現在的歐盟。
無論承認是否,我們稱之為「現代」的生活方式,主要來自西方。今天,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也不復古典之貌,但「現代中國」就是當下的模樣嗎?中國進入「現代」會遵循一種通用的演化路徑,還是會變成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外?這種例外是如何發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這些疑問、困惑變成了本書的一些討論,卻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也許我們唯一可確定的是,它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反復討論。特別是當「前現代」與「後現代」迎頭相遇之際,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虛無的美麗新世界相互纏繞,必將折射出種種悖論和光怪陸離的扭曲。
近年極度的「去中化」,已經構建了一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台灣。
兩代「去中國化」之差
自從日本殖民時期過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產生了些矛盾現象。這很多時候並非台灣人所願,而是時代背景推著走。
「台灣話、台灣話,那我們客家話算不算台灣話?還有高山族(台灣原住民)的語言又算什麼?他們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數十年前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期了,那時候有「正港台灣人就要說台灣話」之聲。我奶奶過去也老說台灣人要會說台灣話(閩南語),過去國民黨因為推行普通話教育有規定在校園內不准講台灣話(我媽現在講起來還氣憤不已),但說是台灣話,自然大家知道是閩南語。
直至我這代,雖然已經開始「去中國化」,不說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減少「中國歷史」的內容,但我從小到大,不記得人們強烈反對那種「根」的概念。我這代的「中國情結」,更多的是針對「政治(體制之不同)」,在文化上,根源中國,甚至也會有人寫「按中國人的文化」。
我成長的年代很隨意,有人用中國、有人用中國大陸稱呼對岸;有人說「台灣人說台灣話」、有人說「台灣人就是說閩南話」,都好,無人在意,就是個人習慣不同。然而我的下一代之去中國化,已然演變成一種「你說不出所以然,但必須斬斷一切與中國相關」之情緒導向。
去中國化的問題,最嚴重的不是課本刪減了多少中國史,大家認不認識趙雲,而是為政治利益,把中國進一步塑造為一個「邪惡的政治符號」。進一步,當面對這「邪惡的政治符號」,完全失去理性討論空間,因為教育環境、媒體環境、政府態度和社會,「展現出的感覺」都是這樣的。
現在的去中國化,使非常多年輕一代很難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中國」。不講事實,就是非常直接的情緒反應「我不喜歡」、「請不要把台灣與中國連結」。許多事情是在無意之間,一步一步走到一個自己沒想過的局面,最後會走到一個你好像知道不對、但又不知道該不該反對的尷尬情況。
不少人也感受到「社會正在被低劣的政治威脅」,只是不想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