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與重建:東德樂團的組織變革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raw-image

Allmendinger 與 Hackman(1996)所撰的〈Organizations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East German Symphony Orchestras〉講述一群音樂家與管理者如何在制度解構後,試圖找尋新秩序的過程,透過分析東德交響樂團在 1990 年德國統一後所面對的政治經濟變化,呈現組織變革並不只是制度層面的重整,更是一場關於歷史記憶、文化認同與制度遺緒的深層辯證。

個案中的交響樂團原本在東德社會主義體制下,扮演著文化傳播與國家象徵的雙重角色。然而,統一後的劇烈體制轉換使它們一夕間失去庇護,必須進入自由市場體系與西方專業評鑑標準的競爭場域。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樂團究竟是如何生存、轉型、甚至掙扎不前?本文正是試圖回答這個複雜而真實的問題。

轉型,不只是新制更是心治

本研究的核心主張,在於組織變遷並非單純的結構調整,而是一場與「過去」及「未來」的談判與想像。作者指出,雖然這些樂團都面臨相同的制度崩解與市場壓力,但它們所展現的回應策略卻高度多樣:有的積極改革、努力對接西德體系;有的選擇表面應變、內部結構不動如山;更有些呈現出一種「混成」(hybrid)狀態,進行象徵性的轉型。

 這種差異不僅來自外部條件的不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制度遺緒(institutional legacies)——即過去制度所塑造的文化慣性、行為邏輯與成員心態。這些制度殘影並不會因為制度一夕間瓦解而自動消失,反而成為組織轉型過程中看不見卻極具影響力的力量。這說明組織變革不只是功能性的回應,而是與歷史慣性、領導文化、集體心智圖像密切交織。

 制度理論與人文詮釋的雙重視角

本研究採用多重理論架構。作者融合了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與認知詮釋觀點(interpretive perspective),提供了「結構制約」與「主體能動」的雙重視角:

制度理論讓我們看到,即使外在環境改變,舊有的規範、正當性標準與組織慣性仍對行動者產生制約。

詮釋觀點則提醒我們,組織中的成員對外部情勢的主觀理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選擇與行動路徑。

在文章的個案分析中,指揮、演奏者、行政人員與文化官員各自擁有不同的世界觀與利益,這些內部互動與協商過程比制度本身更關鍵。這種貼近組織實際運作的視角,能讓人理解很多時候組織變革的關鍵,不在於高層決策或外部制度,而在於人們怎麼理解自己的位置與未來

改革未必等於變革

文章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對「成功與失敗的轉型」進行比較分析。作者指出,組織是一種歷史的延續,而非單一時間點的結構設計,許多樂團雖然表面進行組織改革,但其實內部文化與運作邏輯仍延續東德時代的習性,反映出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同樣地,組織領導者若無法認清這種深層慣性,很可能會高估改革效果,或低估內部阻力。

成功轉型源於三個行動條件的結合:

  1. 具前瞻性的領導者,能夠重新界定組織的方向與外部角色;
  2. 內部成員之間的詮釋共識,即對當下環境與未來發展的共享理解;
  3. 文化與結構的彈性,能讓組織從舊有資源中汲取力量,而非受其束縛。

這些條件提醒我們,制度變遷提供了一個轉型契機,但是否能把握、如何回應,則端視組織內部的能動性。這也是本研究超越結構論與功能論的地方——它讓我們看到行動者與制度之間的雙向建構關係。

 反思:

「組織」——它不是抽象結構,而是由一群帶著記憶與期待的人組成的生命體。當外在制度崩解,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角色與邏輯也一併失去依據。在這樣的縫隙中,組織的變革不能單靠換制度、改章程就能完成,而是一場對自我定位、共同信念與集體想像的重新建構

Allmendinger 與 Hackman 的研究提醒我們:真正的轉型不發生在文件裡,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協商與再詮釋中。若我們只著眼於制度設計,而忽略了文化、歷史與詮釋的深層張力,那麼所有的「改革」也可能只是維持現狀的另一種形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遇
0會員
12內容數
書寫所見,建構所思,交會於文字的相遇之境。我們以生活為引,知識為骨,思辨為光。在日常遇見理論,用文字探鑑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雖然離開了所屬管樂團,這些年只能跟著大學管樂團在學校校慶系列音樂會演出或是跟著到市區中心去做小演出,什麼時候能再次登上文化中心演藝廳大舞台演出,想都不敢想。雖然如此,今年暑假在韓國參加「濟州島國際管樂節」的演出,令人振奮。
Thumbnail
雖然離開了所屬管樂團,這些年只能跟著大學管樂團在學校校慶系列音樂會演出或是跟著到市區中心去做小演出,什麼時候能再次登上文化中心演藝廳大舞台演出,想都不敢想。雖然如此,今年暑假在韓國參加「濟州島國際管樂節」的演出,令人振奮。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業餘樂團在經營上所面臨的困境,並借鏡日本業餘樂團的經營現況。文章探討了樂團人才儲備、練習場地、聽眾來源、收入來源等問題,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之道。這將對臺灣業餘樂團的發展提供借鏡和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業餘樂團在經營上所面臨的困境,並借鏡日本業餘樂團的經營現況。文章探討了樂團人才儲備、練習場地、聽眾來源、收入來源等問題,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之道。這將對臺灣業餘樂團的發展提供借鏡和參考。
Thumbnail
"一個創團10年的在地銅管樂團,試圖把音樂教育帶到鄉下,使鄉下的孩子也能有機會接觸樂器與學習,他們一方面經營樂團來推動偏鄉校園巡演;一方面到鄉下的管樂社從事音樂教育,持續讓偏鄉孩童有學音樂的機會。看似容易的過程,但其中的難度或許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
Thumbnail
"一個創團10年的在地銅管樂團,試圖把音樂教育帶到鄉下,使鄉下的孩子也能有機會接觸樂器與學習,他們一方面經營樂團來推動偏鄉校園巡演;一方面到鄉下的管樂社從事音樂教育,持續讓偏鄉孩童有學音樂的機會。看似容易的過程,但其中的難度或許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
Thumbnail
樂團有了名氣之後開始有人想從中牟利,然後展開一連串的惡搞,樂團就倒了...
Thumbnail
樂團有了名氣之後開始有人想從中牟利,然後展開一連串的惡搞,樂團就倒了...
Thumbnail
從學習薩克斯風演奏到自行採譜、編譜,作者寫出心路歷程與學習建議,提供想學習編譜的人參考
Thumbnail
從學習薩克斯風演奏到自行採譜、編譜,作者寫出心路歷程與學習建議,提供想學習編譜的人參考
Thumbnail
高中大學時代開始接觸薩克斯風,透過加入音樂協會和管樂團學習薩克斯風。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困難,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份學習之路錯綜複雜,卻充滿成長與收穫。
Thumbnail
高中大學時代開始接觸薩克斯風,透過加入音樂協會和管樂團學習薩克斯風。學習過程充滿挑戰與困難,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份學習之路錯綜複雜,卻充滿成長與收穫。
Thumbnail
混管樂團能學到什麼呢?除了音樂演出之外,樂團行政能夠學習的面相非常廣,喜歡音樂也可以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混管樂團能學到什麼呢?除了音樂演出之外,樂團行政能夠學習的面相非常廣,喜歡音樂也可以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這是一場有意思的音樂會,以「改編」為主題,呈現了西方音樂史上的音樂作品如何被改編、改編背後的思路邏輯;「改編」這件事為何重要,以及改編曲目所帶來的影響等。 盧易之受完整的音樂演奏訓練,在古典曲目之外,他勇於做更多嘗試和實踐,在這場音樂會裡,我看見他作為藝術家,在實踐自我與呈現作曲家意志
Thumbnail
這是一場有意思的音樂會,以「改編」為主題,呈現了西方音樂史上的音樂作品如何被改編、改編背後的思路邏輯;「改編」這件事為何重要,以及改編曲目所帶來的影響等。 盧易之受完整的音樂演奏訓練,在古典曲目之外,他勇於做更多嘗試和實踐,在這場音樂會裡,我看見他作為藝術家,在實踐自我與呈現作曲家意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