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眼影顏色顯不出來的真相
配圖照片來自日雜《VoCE》夏季號。
客戶最近傳訊息問我:「我買了兩塊眼影,看別人試色在手臂內側都很有紅感。但我試在手上,紅感卻被吃掉了,為什麼?」
這樣的現象,可以從個人色彩的「調和與對比」視角,也就是「膚色抵銷」原理談起。
每個人的膚色都是一張帶色的白紙
就像 B&Q 販售的白色油漆,乍看都是白。但其實分成蘭花白、百合白、玫瑰白、象牙白等。不同的顏料畫上這張紙,有時顯色,有時會被吃掉,甚至混成髒色。
❶ 膚色底相與眼影色相抵銷
如果你的膚色裡有偏藍、偏綠的底色(冷色調),紅色系的眼影上去之後,就容易被互補色中和。紅感不再明顯。
就像紅+綠、藍+橘那樣,互補後常出現灰感或色相偏移,讓紅色「不紅」。但這不是彩妝品的問題,而是膚色背景和色料「混合」產生的干擾反應。
❷ 眼皮與手部膚色不同
很多人試彩妝會用手背或手腕內側,但眼皮的皮脂、厚薄、底色和手部肌膚不同。此外,實際諮詢時,會觀察到每個人的眼皮,有各種不同的色調。
若在不適合的膚色或打底不當的狀況下,就容易讓眼皮變髒,也會影響眼影的顯色度。對了,這裡還暫不討論膚質。如果再加上肌膚的光澤度、乾中油性、眼型等因素綜觀,一切會變得更複雜。
更何況,眼影實際上臉還牽涉到:
- 是否使用打底修飾
- 是否搭配中間色暈染
- 是否避開過於冷調或互補強烈的顏色
所以,試色時要看臉,不是口號,是有邏輯的。
客戶後來又補了一段話:
「那塊眼影的試色照片有傳上彩妝群,大家有訝異在偏冷膚色上變橘了。版主自己的試色是看得出紅感,可能版主的膚色更接近無色彩?」
大家知道嗎?這段話,道出了一個色彩學的關鍵線索。
❶ 無色彩膚色 = 彩度低+明度高
這樣的膚色就像一張反光近白、半透明的描圖紙,顏色上去不太會與肌膚底色混色。
所以試紅色,就真的紅,上藍色也真的藍。
這類人的色彩特質通常落在 Clear / Bright / Light Cool,也可能是偏暖的 Light Warm,總之必須要有 Light。
這類色彩特質的人在團體課中,常被我戲稱為「反射型皮相」的天選之人。因為膚色的色彩存在感低,放什麼上去就顯什麼,能如實還原彩妝色調。
❷ 偏冷膚色 ≠ 無色彩
很多偏冷膚色其實含有青、橄欖、灰、紫、粉等底色。這些肌膚底調一旦遇上 yellow base 強烈的咖啡、黃棕、大地色眼影,就會產生類似「紅+藍/綠」的中和現象。
紅調可能會被拉向黃、橘,甚至變成髒色,讓你誤以為眼影「變色」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人開始頭昏眼花了?明明是在看中文,為什麼讀了三遍還是不懂。這其實不是色彩學的精確公式,是我用來說明「混光反應」的簡化說法。
🔴「紅+藍/綠」是什麼意思?
❶ 紅+藍=偏紫 / 偏冷紅
當紅色眼影遇上 blue base 肌底(如冷調粉底、泛青泛紫的膚色)時,
紅色會變弱、變冷,失去溫暖感。呈現出偏紫紅、灰紅、甚至髒紅色感。
❷ 紅+綠=中和 / 灰褐色或髒色感
紅色與綠色是互補色。
一旦混在一起,會互相抵消彩度。使紅色眼影「顯不出來」,出現灰濁感。
客戶在文章一開頭問的:「為什麼別人上手很紅,但我試在手上,紅感卻被吃掉了?」因為她正是一位偏冷色的冬天人啊。
∞ 這篇是封面故事的序章
之後我會在方格子寫一系列企劃文章,我會從這些「為什麼?」開始,一篇篇寫給你看。
題目會微調,但先大概列方向如下:
- 膚色夠淺才能染極淺髮,是有道理的嗎
- 為什麼粉底上臉會「偏灰、偏黃、卡粉」
- 刺青師怎麼看顏色進入皮膚的變化
- 服裝設計師如何思考布料與膚色的關係
謝謝每一位讀到這裡的你。請多多支持訂閱,好讓我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