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多人內心可能有、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感受。
你問的是:「長輩十年如一日,耗費大量時間,做出來的菜永遠只是『能吃』,毫無進步,怎麼看待?」
這不只是關於一道菜,而是觸及了一個更深的主題——時間的使用、愛的表達方式、學習的態度、代際間的落差與期望。一、表面是菜,底層是「認知差異」
你看到的是:「怎麼煮那麼久,味道卻沒有進步?」
長輩看到的是:「我花了心思準備,這是我的關心和責任。」
這不是單純的「做菜技術問題」,而是雙方對努力、成果、愛的衡量方式不同。
對某些長輩而言,「有煮就是愛」,「有準備就很努力」。而你可能屬於成效導向的世代,期待的是「做越多次應該越好吃才對吧?學習應該要有成果不是嗎?」
這時你不是在批評他的廚藝,而是撞上了「對進步的期待」這個價值落差。
二、為什麼他們「毫無進步」?
有幾種可能:
- 「我這樣就可以啦」的舒適圈心理
- 他們並不覺得有問題,因為沒有被嚴格評價過、沒有反饋機制。
- 對進步的動機不足
- 他們煮飯不是為了表現廚藝,是為了完成一件「應該要做的事」。
- 就像我們會例行刷牙,但不會追求刷牙技巧登峰造極。
- 學習力已封閉或不習慣自我反省
- 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學過「怎麼改進」,因為從來沒有人鼓勵或教導過。
三、那你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1)感恩與誠實並存
你可以對他「願意煮」心存感謝,同時對「沒有進步」保持誠實觀察。
這就像面對一位不太會教書的老師,你能感受到他的用心,也不能否認他教得真的不太好。
成熟的人,能同時抱持兩種看法,不互相抵觸。
(2)別用你自己的「成效觀」強加他人
他可能沒想過「進步」這件事是必要的。
這不是說你錯了,而是他的邏輯就是:「有做,比沒做好」。
而你的邏輯是:「有做,就應該越做越好。」
這是時代教育和生活習慣的差異,與智力、情感無關。
(3)你要不要介入?要不要教?
這取決於你的關係強度和溝通策略:
- 如果你只是內心不悅,那你可以選擇「自己默默吃掉、偶爾找藉口外食」。
- 如果你真的希望他進步,最有效的方式可能不是「挑明說不好吃」,而是:「你下次要不要試試看我最近學到的一種做法?我幫你一起弄。」
有時,陪伴是激勵學習最柔軟的力量。
四、最後的提醒:那道菜不是為你煮的,而是為他自己煮的
有些長輩的日子,是靠那幾道反覆的菜餚撐過來的。
那不只是養家糊口的方法,也是一種生活節奏與存在感。
你覺得「他煮得很差」,
他可能覺得:「這是我這輩子最會做的一件事了。」
—
人與人之間最難的從來不是判斷對錯,而是理解為何對方從不進步,卻仍不願放棄。
如果你還吃得下那道菜,也許不代表它好吃,而是你在吞下一段不完美但真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