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雄獅
這兩天有則國際新聞,瑞典加入北約(NATO)後,從本來中立國家變成歐洲軍事同盟,對抗來自俄羅斯的潛在武力威脅。瑞典這個月宣布,要將其波羅的海的「哥特蘭島」武裝起來。這個不小的島在冷戰時期被稱為「不沉航空母艦」,類似有人如此稱呼台灣島,但希望這兩島都不要成為「刺蝟島」,終究和平是普世價值。這哥特蘭島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東南方海上不遠處,是瑞典甚至是北歐西歐乃至大不列顛島的北方屏障。而斯德哥爾摩,是瑞典歷史上政治軍事貿易標誌的地點,是瑞典第一大城。
瑞典自古以來就非蕞爾小國,雖然當時維京人興起時不若挪威般威風,但西元八至十一世紀維京人「黃金時代」,從斯德哥爾摩一帶出發探險掠奪的瑞典地區維京人,其英雄故事一點也不輸挪威、丹麥地區的維京族群(終究是北海小英雄的故鄉)。從斯德哥爾摩進入波羅的海,維京人的「長船」(維京人發明的有「龍骨」戰艦兼運輸艦)登陸現今波羅的海東岸三小國附近,長驅直入古斯拉夫民族地界,又利用現今俄烏戰爭出名的第聶伯河,把整個斯拉夫西部地區(約現今白俄、烏克蘭、波蘭直到黑海)掃了個遍。據說他們被斯拉夫人稱為羅斯人,在基輔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之後就發展成俄羅斯民族國家,應該可說是維京人與斯拉夫人共同成就了今日的基輔(俄羅斯國的基礎)和莫斯科。這樣看來,砲火未歇的俄烏戰爭,也牽拖到瑞典維京人進入東歐斯拉夫地區的歷史。不只在維京人「黃金時代」的瑞典武力很強,到十六世紀瑞典建立獨立王國,國王古斯塔夫一世有了新的治國思維,認為強國先需強軍,建立了武器裝備與戰術新穎的瑞典軍隊。到繼任者古斯塔夫二世,逢歐洲三十年宗教戰爭,羅馬天主教信仰群體和基督新教群體互相糾纏交戰、難分難解。當時瑞典軍隊援助新教,進入德國地區,戰無不勝攻無不破,古斯塔夫二世以斯德哥爾摩為都城,建立了瑞典帝國。他被瑞典帝國封為大帝,被西歐諸國封為「瑞典雄獅」(或曰「北方雄獅」)。至今斯德哥爾摩是瑞典工商中心,一個主要貿易港口。
旅人到斯德哥爾摩那天,正值冰島國王來訪瑞典,住在瑞典皇宮。丹麥,瑞典,挪威,冰島等北歐國家,都實行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國王及皇家受到國民尊重。只要冰島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這城市在皇宮及各行政機關都掛上冰島和瑞典國旗並列。在瑞典皇宮,有軍樂馬隊和皇家衛隊交接儀式,吸引許多觀光客圍觀。這些軍人的服裝都有古風,馬隊都是金鋼盔流蘇穗、銀色護胸全金屬鎧甲,藍白紅設計布料制服,黑長筒皮馬靴,駕馭馬匹極盡亮麗威武。衛隊頭戴高頂皮草帽(如同英國皇家禁衛軍),衣著十八世紀軍裝配備,手持現代衝鋒步槍,步行持重穩健。衛隊交接雖有表演性質,但仍代表了國家的威嚴。

皇宮衛兵
眾人皆知莫斯科地下鐵各站都有藝術建築特色,在斯德哥爾摩亦是如此。斯德哥爾摩地下鐵大眾運輸,網路遍佈這大城市,各種不同路線接連公車火車,讓整個城市流通極為便利。在斯德哥爾摩地鐵站的特色,一是維持建設開挖的形式,沒有整齊的天花板牆壁;一是雕刻繪畫藝術裝置都與市民生活城市歷史有關,甚至有一處是紀念建設地鐵的工程師和工人。各站看到色彩繽紛的藝術設計,堪稱城市代表觀光典範。

斯德哥爾摩地鐵站
維京人北海故事,很重要的是他們造艦技術,一直是海上霸權的因素。不論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伊斯蘭帝國,各國海軍都吃過維京戰艦的虧。起自維京造艦發明的「龍骨」是技術關鍵,而這與北歐是森林湖泊之國有關。高大豐富的木料是維京人船艦堅固量產的來源,造船是維京人強項。瑞典雄獅古斯塔夫二世為宣揚國威、彰顯帝國皇室,花了極大把金銀,打造了一艘藝術級戰艦。船首神像顯出威攝,三桅高聳入天繩梯密麻,兩舷六十四門火砲口武裝強大,船尾雕梁畫棟豪華不可一世。這艘戰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威的戰艦之一,命名「伐沙號」,古斯塔夫二世在處女航前上過一次船。首航那天,岸上冠蓋雲集,但國王並未出現,船上除水手外,乘客不多。開船了,眾人歡呼相送,但船離港不到一海里處,突然傾斜,海水從船舷炮口灌入,沒多久船就沉了。這種震驚可想而知,但搶救人員之外,重要的是大砲也得一門門拉上岸,就是大帆船本身無法撈起。過了三百三十三年,才藉由現代技術將沈船浮上海面,並在斯德哥爾摩港口建了一座沈船博物館,見證這段歷史。

伐沙號
斯德哥爾摩是古老的城市,在建築、藝術懷念過去的同時,注入現代感的設計、商場、年輕人。走在斯德哥爾摩的百貨公司,漫步海港旁的公園,看櫥窗,看路人,看海鷗,這座城市觀光客和在地人都可得到生活的趣味。

斯德哥爾摩皇宮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