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盞燈亮起:重新長出人生的根》
第五章:從跌倒,到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志宏參加了一場由勞工局和社區合作舉辦的「職涯重建工作坊」,地點在一所社區大學的活動中心。
當他走進教室,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剛育嬰留停完的媽媽、被企業轉型裁員的中年工程師、還有像他一樣,提著皮包卻心虛的男人。
「歡迎來到『重新出發的你』課程。」講師是一位笑容溫暖的中年女子,姓沈。她自己曾經也是失業多年,後來轉行成為生涯諮詢師。
「在這裡,我們不看你過去的頭銜,只問一件事:你現在,想走去哪裡?」
志宏坐在教室的第二排,旁邊是一位剛從餐飲業離職的大叔,名叫建國。他們很快聊起來。
「我以前是燒肉店店長,但疫情後店倒了。」建國聳肩,「你呢?」
「業務副理,然後……就停在原地三年。」志宏笑得苦澀。
課堂上有一個練習:「請說出你曾經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我帶過一個剛出社會的業務,她原本連電話都不敢接,三個月後成了業績第一名。那時我覺得自己真的幫到人了。」志宏說。
沈老師點點頭。「你覺得這樣的能力,現在還存在嗎?」
「我不知道。」他誠實回答。
「我知道。」沈老師堅定地說。「只是你還沒再相信它。」
下課後,大家交換聯絡方式。建國提議下週一起練習面試問答,志宏點頭答應。
晚上回到家,阿傑已經在寫功課。
「爸,我今天體育課跌倒了,但我沒哭。」
「很棒啊!你是男子漢嘛!」志宏笑。
「可是,老師說,有時候男生哭也沒關係。」阿傑小聲地說。
志宏一愣。
「那你怎麼想呢?」他問。
「我覺得……如果太痛又不能哭,好像只會更痛。」
志宏聽著,忽然想起自己這幾年咬牙不說的委屈與無力。兒子的話,像是一個柔軟的提醒。
「爸也很久沒哭了。」他喃喃地說。
「那你要不要現在哭一下?我幫你關門。」阿傑一本正經地說。
他們相視而笑,志宏摸了摸兒子的頭。
這一刻,他不再覺得「堅強」一定要是一個不流淚的形象。他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勇氣,是允許自己承認痛、承認害怕。
隔一,他和建國約在社區活動中心練習面試。
「你講話太保守了啦!像是怕得罪人。」建國拍拍他的肩。「你是老手,別演成新鮮人。」
「我只是怕太有經驗,會讓人覺得難搞。」
「你不是難搞,你是老江湖。老江湖更要演得自信一點,懂不?」
志宏笑出聲,第一次覺得,這樣的練習不只是為了面試,更像是一場找回自己的重建計畫。
當晚,他接到媽媽的電話。
「你爸說你最近常出門,是不是有工作了?」媽媽的聲音仍舊熟悉。
「還在找,正在努力中。」他簡單回答。
「你爸嘴硬,其實很擔心你。他前幾天還問我,男人退休後就像失去名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這句話讓志宏鼻頭一酸。
「你們那一代,從沒學會怎麼『失敗』啊!」他低聲說。
「所以你要學,你要教你兒子,不管成功還是跌倒,都能抬頭做人。」媽媽說。
這晚,他在日記上寫下:「我曾經跌倒,但我學會了怎麼站起來。」
幾週後,社區舉辦發起了一場「重啟人生早餐會」,由幾位鄰里志工與社大合作。地點在社區公園旁的活動廣場,擺了十幾張折疊桌椅,提供簡單的咖啡與三明治。
志宏受邀分享「失業後的生存術」,他原本抗拒,但在沈老師與建國的鼓勵下,點頭答應。
「我沒有什麼成功故事。」他對主持人說。
「但你正在努力,這就是故事。」主持人微笑回答。
活動當天,一位熟悉的身影走進會場,是他大學時期的同學,徐國勝,當年是學生會會長,如今據說是某科技公司高層。
「志宏?你現在……轉職顧問啦?」國勝笑著寒暄。
「還沒啦,重建中。」志宏笑著。
國勝拍拍他的肩。「有空來我們公司聊聊,我們正缺人。」
這一番話不是客套,而是真誠的邀約,志宏的心中微動。
早餐會後,他收到了三封新公司面試通知,也收到了更多來自社區朋友的鼓勵與分享。
他發現,當他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時,不只讓別人看見他,也讓別人開始分享自己的困難與勇氣。
他記起一句話:「我們不是因為成功才值得尊重,而是因為願意嘗試。」
而下一站,無論去哪裡,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困在灰色早晨的男人。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