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聊了高配息商品那些「看得見」的陷阱,像是成長性不足、本金配息迷思。如果你覺得已經讓你心頭一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個市場不太講,但長期很致命的陷阱,看看那些在你辛苦存股、累積資產變多之後,悄悄現身的「隱形成本」。
很多人以為:
👉 高股息+ 每年再投入 → 複利滾雪球 = 發大財
但真相是:每年穩穩配息,看似被動收入,其實可能拖累你整體報酬!
😵「領到錢卻變窮」?隱藏的資產增值黑洞
陷阱1️⃣: 成功的懲罰?「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你省吃儉用,努力把錢投入存股。十年過去,你終於累積了數百萬的部位,每年能領到幾十萬的股息,感覺距離退休目標又更近了
某天,你領到利息時,發現利息好像比預期的少,經過詢問之後才知道被扣了「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金額還不小。你一頭霧水,我每個月薪水不是都繳健保了嗎?這是什麼?
這,就是給存股族的第一個「驚喜」
根據規定,只要你「單次」股利收入超過2萬元,就要被課徵2.11%的補充保費。⚠️注意,是「單次」喔!你存A公司,配息3萬,抽一次;存B公司,配息5萬,再抽一次。
這感覺像什麼?就像你剛畢業第一次拿到公司發的薪資單,上面寫著「月薪五萬元」,你開心到不行,腦中已經開始規劃月底要吃個大餐、存點錢、再買本你喜歡的書。
結果實際入帳的數字只有 48,945 元,你一頭霧水,重看薪資單,發現下面小小一行字寫著:「已代扣稅 2.11%,感謝您為社會盡一份力。」
那種「欸?我還沒領到,就先被扣?」的錯愕與不甘,我相信大家都有經歷過
你拿到的,從來都不是完整的薪水(股息)。當你領息越來越多,這筆被「神隱」的錢,也越來越令人心痛。
陷阱2️⃣:被動收入的背刺!「綜合所得稅」的糖衣毒藥
好,被扒了一層皮,剩下的總該是我的了吧?別急,真正的魔王「綜合所得稅」,才正要現身。
你可能會說:「不是有股利扣抵稅額嗎?可以抵掉一部分稅啊?」
你說的沒錯,現在還有「8.5% 的可扣抵額度,上限 8 萬元」,看起來很佛心,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優惠,為什麼說是暫時性?聽我娓娓道來:
這個8.5%的抵減稅額,就像是灑滿糖霜的毒藥。當你的所得稅率只有5%時,它的確是個福利。 你領的股利適用5%稅率,卻能扣抵8.5%,一來一往,你等於是從政府手上倒賺了3.5%的稅金,感覺超划算。
但是!陷阱就在這裡!因為股利所得一樣要納入所得計算,一旦你因為股息收入變高,導致綜所稅級距升到 12% 以上,這個「福利」就瞬間變成了「變相加稅」的懲罰!在12%的稅率級距下,你領的股利雖然能抵減8.5%,但你本身就要繳12%的稅,等於你還是要為這筆股利實質上繳 12% - 8.5% = 3.5%
的稅,你可能還是覺得我12%的稅,股利所得只需要繳3.5%也還是划算阿,但是你的薪資所得呢?這時候你的薪資收入占比應該還是佔多數,而多數的所得課稅從5%變成12%,整整多了7%這樣有比較划算嗎?
看懂了嗎?這個8.5%的抵減額,就像是釣魚的餌。它讓剛入門的小資族覺得很甜,但當你的資產成長、收入增加後,你曾經以為的優惠,變成了把你綁在更高稅率上的枷鎖。你以為的被動收入,最終成了把你推向重稅區的幫兇,那種被制度玩弄的感覺,才是最讓人不甘心的地方!
陷阱3️⃣:複利之路的摩擦力!「股息再投入」的隱藏成本
「好,就算被課稅、被抽健保費,但我把剩下的錢全部再投進去,總可以了吧?我要讓複利滾起來!」你這麼想,非常正確,但你忽略了一些細節:
- 無法「零成本買回」,除了已經被課稅、可能還被抽二代健保之外,請問,買股票,要不要手續費?當然要,甚至連領息可能都會先被扣走匯費
- 錢進來時股價可能已經變動,買不回原來數量,比如配息當天股價是100,等你領到利息已經漲到105,同樣價錢能買到的股數就少了5%(看起來很少沒差多少,但不是跟殖利率差不多嗎?)而且如果運氣不好每次都這樣,對於複利效果的摩擦力更大!
📌小結:
這些「細微的效率損失」,長期將你的報酬率慢慢吃掉,這整個過程,就像一塊得來不易的冰塊在無數人手中傳遞:
- 公司交給你時 → 先扣了所得稅、二代健保,融化了兩圈。
- 你再把它丟回市場時 → 又被扣了手續費,再融化一小圈
如果過了幾十年要退休才發覺存股效果怎麼比當初預期的差這麼多,這才驚覺獲利就在這些你沒注意到的「隱形摩擦力」中蒸發掉才後悔莫及也來不及了
📊 實例比較:配息 vs. 不配息

🎯 給大家的建議:不是不能買,但要聰明配比
如果你才25–40歲,正是資產擴張期,以下是我建議的配置方式:
- 🔹 高配息ETF:不超過20%
- 🔹 成長型ETF(例如:VT、VOO、台灣市值型):佔主力
- 🔹 現金與其他類型資產:視你的風險偏好調整
並非打死高股息,而是清楚它的代價,知道怎麼用才安全,千萬別再拿退休工具當累積武器
💬好了,說了這麼多殘酷的真相
現在,換你告訴我:你手上也有跟風買進的高股息商品嗎?或者,你也是今天才第一次聽到這些讓人背脊發涼的陷阱?
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吧!想獲得更多理財知識歡迎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