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水中「山止水聚」的理論依據與具體標準,歷代經典文獻均有系統論述,以下從核心典籍、具體標準、實例佐證三方面整理:

一、文獻經典中的理論依據
1. 《葬書》(晉·郭璞):風水理論奠基之作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內篇》)
→ 山止:山脈阻擋使風不散氣;水聚:水流環繞使氣停蓄。
「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內篇》)
→ 強調水聚比藏風更重要,因水能「止氣」。
2. 《地理人子須知》(明·徐善繼、徐善述)
「四神相應」標準(卷三《論水法》):
山止:後靠主山(玄武垂頭),左右青龍白虎環抱成「鉗局」。
水聚:明堂前需有「玉帶水」環抱,水口有砂山交鎖(如獅象守門)。
3. 《水龍經》(明·蔣大鴻)
「水見三彎,福壽安閑」(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