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靜岡縣西部的「濱松城」,是戰國名將德川家康曾駐守17年的名城,至今仍吸引無數歷史迷前來朝聖。
濱松城不僅擁有壯麗的石牆與天守閣重建建築,更因「出世城」的別稱而廣為人知,是許多想轉運祈福旅人心中的熱門景點。從城內眺望濱松市區與遠處的天竜川景致,感受昔日武將統領天下的氣魄。雖然濱松城是重建的,但仍是來此旅遊絕對不能錯過的行程之一。

遙想德川家康30歲時住在這的感覺。
濱松城|簡介
濱松城距離濱松車站有一點距離,若從車站前往,只要是1號、15號月台發的車都能到,搭到「市役所南」徒步下車約6分鐘。
可以抵達的公車並不少。
重建的城堡就在濱松城公園內,由於德川家康在29歲時移居此地,並在濱松城居住了17年,對他日後統一日本打下基礎,因此濱松城也被視為家康的出世之地,又被稱為『出世城』。

重建的城並不大,但是是在高處。
跟日本大部分的城堡一樣,濱松城同樣在1873年的明治年間碰上《廢城令》,大部分的城郭都遭拆除,因此現在的天守閣是1958年以鋼筋混凝土方式重建的,屬於模擬天守,外觀根據傳說與部分資料還原。

只留下本丸跡的石碑。
由於德川家康在此發跡,也留下一個雕像紀念他。

手上還有一把「軍扇」,為戰國武將指揮作戰時所使用的道具。
濱松城|進入城區
接著就往天守閣邁進啦。會先經過2014年重建的天守門,上層可防守、下層通行,屬於戰略防衛性強的設計。

瓦當上印有德川家「三葉葵紋」。
濱松城的石垣採用了非常珍貴的「野面積み」工法,為未經加工的自然石塊直接堆疊而成的石垣技法。石塊大小不一、不規則,施工時考驗工匠的手工堆砌技巧與平衡感。厲害的是,這是保留下來的原始構造喔。

以前人真的很令人佩服。
在濱松城內,還能看到罕見的小鳥居。主要是這邊又被叫「出世城」,讓不少人會來此祈願出世(成功)、勝運與商運繁榮。

走訪這麼多城,還滿少出現這個場景。
雖然還沒正式進入天守閣,不過已經能眺望滿遠了。

剛就是從公園一路上來。
濱松城|天守閣
再來就從這個金光閃閃的門,正式進入天守閣啦。

跟出世形象相呼應。
重建的天守閣共有3樓,1樓主要介紹德川家康,2樓介紹濱松,3樓當然就是看風景了。

可以一層一層慢慢逛上去。
1樓這個展區,主要聚焦在德川家康生涯中的重大戰役「三方原之戰」(三方ヶ原の戦い),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家康一生中最慘烈的敗仗之一。當時敗退到濱松城的他,在將這邊作為反攻基地,重新開始。

也有一些當時兵器的展示。
年輕德川家康的手上,拿著武將在戰場上用來指揮軍隊的工具「采配」,外型通常是長柄、末端掛有馬毛或布條,便於揮動時可見,具識別與命令功能。

絕對不是在做清潔(X
往下到地下1樓,有個厲害的古蹟「舊天守台井戶」,這口井是德川家康時代就存在的結構,屬於濱松城本丸核心的生活與軍備設施之一。後續即使到江戶時代,仍維持使用,為目前濱松城內少數真正留存的原始設施之一。

城堡要有穩定水源,因此很能理解有此類設施。
2樓也放置模型,還原當年濱松城的場景。

從當初留下的器物,呈現出濱松當時的生活樣貌。

考古真的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不只從城堡,也用了老照片還原了這裡的歷史。濱松城曾在昭和時期,被用作「兒童博覽會場地」與市民遊樂設施的歷史。原因是濱松城跡曾被當作「市民文化活動基地」,直到1958年模擬天守重建後,才逐步轉型回歷史遺產導向。

有遊覽車、游泳池的小樂園。
當年日治時期的濱松地圖,總覺得也看過類似風格的台灣地圖。

上到天守閣3樓,就是眺望濱松的好地方。遠方遙遙相望的為這邊知名地標之一「K-MIX濱松FM發射塔。」

高度約133公尺。
下方的解說牌,還能幫忙帶入當年的歷史背景。

用對照圖遙想當年。
離開天守閣前下到1樓,別忘了再逛一下賣店。

帶一些紀念品回家。
離開天守閣後回頭一望,可以看到一處特殊的建築設計,有個特殊凸出來的設計「扇勾配」,不僅提升牆體穩定性,更有效防止敵人攀爬,是戰國時代常見的防禦技巧之一。

真的要佩服古人的智慧。
濱松城|天守門
前方另一棟建築,為2014年重建的天守門。天守門是指通往天守閣的最內層主要城門,具有防禦與權威象徵雙重功能。參觀完此門,也就把濱松城走完啦。

非常有氣勢的木造建築。
景點小心得
雖然濱松城為重建的城,不過畢竟德川家康曾以此為據點,整個布展也很用心,因此若想更了解日本戰國歷史的人,還是滿推薦走訪的。
旅遊資訊
濱松城天守閣
營業時間:08:30~16:30(最終入場時間16:20)
費用:200元,國中生以下免費
建議停留時間:45分(含公園)
交通方式:JR濱松站下車後前往巴士中心,搭1號、15號月台發的車到「市役所南」,徒步下車約6分鐘即抵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