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以前寫的文章重新再放上來。
山腳下八里的臺北港正在進行填海造地,吸納雙北公共工程的剩餘土石方填築,讓廢土有去處可以用作填海的用途。
填海造地流程上會先利用沉箱圍出海堤出來(圍堤工程),再將土石方填築於海堤內造出新生地(造地工程),而這個新生地就可以透過招商引資的方式,變成新的產業特區。


八里的交通隨著淡江大橋的完工應該會變得更方便,透過台61可以北上直接前往淡水、南下直接到桃園機場;台64南下直接到五股、新莊、板橋、中和到新店,加上105市道新闢工程一旦施作,八里可以更快速前往林口,串連臺北港特定區跟市地重劃已完成的林口工一產業區。大眾運輸方面還有在可行性研究的八里輕軌,讓未來八里市區的人多一個前往淡水的選擇。

另外八里也作為新北的淨零示範區域,由公部門先行,建置符合黃金級綠建築的八里區行政中心,將綠地空間從地面延伸到屋頂 呈現高密度綠覆面積,並將陸續建置空調、燈光等用電用水的監控系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由公到私,再逐步推廣到一定規模的新建築,安裝整套的用電監控系統,調節建物內部能源消耗的情形。

運具方面也逐漸汰換燃油車,將公務機車電動化,預計2030年將公務汽機車100%電動化,並且預留管線,在路外停車場增設充電設備,提供對電動車友善的設施。

現在臺北港劃定了空氣品質維護區,在特定區域範圍內限制高污染的柴油車進入,管制柴油車輛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另外行政院也有打算延伸規劃所謂的低碳交通區,待電動車在市場上普及到一定程度,大概十幾二十年後吧,劃定特定區域,限定特定車種(如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的進入,目標逐漸降低交通部門的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