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到2024年,烏軍的國際志願軍始終在戰場邊緣作為象徵性存在。
然而當烏軍主力遭遇資源枯竭與兵力短缺的壓力,這些原本屬於輿論與國際政治姿態的外籍部隊,被重新派上戰場前線。
本文聚焦於自由俄羅斯軍團(RDK)在2024年的邊境行動,從戰力結構、戰損紀錄與政治任務的落差,解析其存在的真正意義與烏軍的戰略困境。
「烏軍的外籍作戰力量-1」

俄烏戰爭開始的第一天,烏軍宣布招募外籍兵團,
那時已有多個北約退役軍事人員進行小隊作戰。
如2.24開始的基輔戰役在俄軍裝甲縱列經過郊區時,
網上及流傳美籍志願團正用反裝甲火箭進行攻擊。
在戰事前三個月初期,
烏軍已知已組建的外籍軍事力量已有:
加拿大旅 車臣營 格魯吉亞軍團 自由俄羅斯軍團 (RDK)
俄羅斯志願軍團 白俄羅斯營 克里米亞營 圖蘭營 卡累利阿民族營等等...
這些兵團雖然名義上是營旅級部隊,但實際上人數參差不齊,以戰役初期的數據判斷,這些外籍兵人數大約2500
,包含了台籍 巴西 葡萄牙等幾乎世界主要國家都有民間力量參與其中,除了基輔戰役外,國際兵團的任務有所分別。
「不得不開闢邊境戰線?」
外籍兵團在烏克蘭武裝力量始終是政治意義大於實際作戰,
如俄羅斯志願軍與自由俄羅斯兵團,兩方因政治立場而不屬於同一部隊。
但在去年5月與今年3月都被派往俄國邊境進行襲擾作戰,甚至現在正與格魯吉雅與車臣營聯合作戰中,
遺憾的是,大眾對於這種游擊戰的期待極高,期待著能因此喚醒俄國國內人民來因此達到革命。
但筆者認為這幾乎並無可能,以去年RDK的作戰記錄,軍團內的作戰人員並未達300人,且重火力只有地面裝甲,由少數的T-64與多輛裝甲車組成,這些載具在沒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難以對戰局造成改變。
因此去年軍團的行動被擄獲6輛載具,只能靠著在邊境哨點搶到的裝甲運輸車BTR-82A做宣傳。
2024到目前為止,烏軍事實上是半涼透的狀態,前線彈藥與作戰人員不足,烏東重鎮又剛被拿下,
目前烏東主要戰線兩方僅距800公尺,烏軍面臨重大困境,因此不得不重演去年巴赫穆特陷落前的戲碼,派出RDK....
今年正在進行的行動中,以3/11 RDK對邊境哨點的攻擊開始,這次兵團的行動獲得烏國情報總局的支持,代號『威士忌』的烏軍有派遣Mi-24 M-8掩護RDK行動,
在攻佔邊境兩個村莊不久,RDK的T-64遭到地雷與無人機攻擊,邊境據點遭受俄空天軍攻擊,甚至被打下一架mi-24。
俄軍的航空打擊力量以滑翔炸彈為主,能在軍團視距外進行攻擊,RDK在戰役一週後已有數輛裝甲車與30名以上的作戰人員陣亡,而行動卻未因此結束,RDK利用化整為零的計畫四散在邊境的森林與據點,並用120迫砲與烏軍支援砲火對市區進行壓制。
大家應該能明白這戰損比的差距,儘管俄軍也有傷亡,但我認為烏軍不該發起此行動,
跟俄國拚人力是毫無勝算的一件事,RDK的存在是要以輿論衝擊俄國國內,他們的作戰力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