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木柵路緩緩走入巷弄,城市的喧囂聲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低調、靜默的時間感。這裡不像捷運站外那樣熙來攘往,也不同於文山區新開的住宅區,而是一條蜿蜒的生活軌跡,藏著一排排歲月的老宅。
木柵的老宅多為一層樓的紅磚平房或灰泥水泥屋,門框略顯傾斜,窗戶是老式木框,玻璃泛著時間的霧氣。有的屋簷還掛著泛黃的燈籠,有的門口貼著去年的春聯未拆,紅紙褪色,墨跡卻仍清晰。鐵窗花交錯著藤蔓植物,有些窗後透出微弱的黃光,像是老人家的收音機在播著中廣晚間新聞。
這些老宅並不華麗,甚至帶點殘破,但它們像一頁頁翻過卻未撕下的日記,記錄著木柵從農村聚落到都市邊緣的轉變。一位騎腳踏車經過的阿公緩緩停下,推開自家斑駁的木門,裡面傳來輕微的炒菜聲與咳嗽聲,生活在這裡,不急不躁。牆角的貓曬著太陽,屋前的鐵皮棚下停著一輛老山葉機車,牆邊還種著幾盆九層塔與蘆薈。這些細節讓人明白,這些宅院不是被遺棄的,而是被日常牢牢地握住了。
遠處,是台北現代建築的天際線,但在這些老宅之間,時間彷彿走得更慢。木柵的老宅不是觀光景點,也未必會被保存成文化資產,但它們就這樣安靜地存在,像是一封未寫完的家書,溫暖地、固執地,留在城市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