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遊記01》,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提及北投,溫泉大概是大家聯想到的第一個詞。不過在這個小小的地區,其實有很多故事探索。這次筆者參與了金車文教基金會舉辦的《2024北淡千人走讀》活動,並透過楊燁老師的介紹,展開了一場別具深度的北投導覽之旅。楊老師自幼隨家人遷居北投,並長年專注於當地歷史的研究。在老師的導覽下,筆者受益良多,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帶你欣賞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預防針:以上是筆者的導覽筆記整理,希望大家能以聽故事的心態來閱讀。
摘要
- 北投歷史概要
- 北投溫泉產業之源:溫泉路
- 難道是女巫在搞鬼:地熱谷
- 重現上野公園:北投公園
- 前身是海砂屋:北投圖書館
- 曾經的東亞之最:北投浴場
- 傳說中的湯守觀音:普濟寺
1.北投歷史概要
北投早期並非以溫泉聞名,而是硫磺產業重鎮。由於位處大屯火山群(活火山)一帶,火山活動頻繁、地熱豐富,因此盛產硫磺。硫磺過去曾作為製造火藥的原料,價值不斐,早期便有平埔族定居於此,從事採硫工作,與來台之漢人展開貿易。17世紀西班牙來台,也有和平埔族進行硫磺交易的紀錄。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福建省福州火藥庫火災,50餘萬斤的硫磺資源一係全毀(啪!沒了),因此政府派了郁永河來台採硫。郁永河將來台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於是寫下《埤海遊記》一書,相信大家在高中時期都有讀過。
而北投溫泉資源的發現及應用,也是19世紀末的事了(日治時期)。雖然北投溫泉的興起要歸功於日本人的推廣,不過最早發現溫泉的其實並非日本人,而是位名叫奧利(Olhy)的德國硫商。他在1893年,早在北投設立了溫泉俱樂部,作為療傷和招待使用(可惜史料不多,推測規模小,存在時間也不長)。至於第一批在北投發展溫泉產業的日本人,如松本龜太郎和平田源吾,則是到了日治時期才來過北投泡溫泉,並在之後才成立了松濤園、天狗庵等溫泉旅館。
2.北投溫泉產業之源:溫泉路
光緒年間(1884年),劉銘傳在清法戰爭保台有功,因此獲清廷任命為台灣巡撫,並派遣至台灣,為各項建設打下基礎。
在任期間,他建立了台灣第一條鐵路系統,連接基隆與新竹。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鐵路建設便由日本政府接手推進。1901年支線北淡線宣布通車,而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完工,成功將基隆與打狗(今高雄)串聯起來。

北投溫泉路(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當時的北淡線一共有台北、圓山、士林、北投、淡水5站。鐵路北投站與如今的捷運北投站位置差不多,基本上就是沿用了同條路線。但當時建設北投站並不是為了推廣溫泉觀光(是為了運送物資),加上新北投站尚未建成,因此若想泡湯,都要經過「溫泉路」。這條路如今看似平凡無奇,確曾是通往北投溫泉產業的重要入口。
從北投車站出發,行經北投國小、中繼市場,便能抵達溫泉路(今光明路)。以前這裡都是溫泉旅館和日式房子,客人絡繹不絕,相當熱鬧。

加賀屋溫泉旅館(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天狗庵史蹟公園(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吉星大廈(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沿著小路繼續走,便可看見松濤園與天狗庵。可惜這兩家溫泉旅館早已被拆除。松濤園被吉星大厦取代。天狗庵舊址則位於加賀屋溫泉旅館,僅保留一處史蹟公園做紀念。
而關於這兩家溫泉旅館,老師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雖然目前官方公認的第一家溫泉旅館是天狗庵,但根據老師蒐集到的資料來看,老師推測松濤園才是北投的「第一」。不過即使老師向官方反應,目前相關的歷史資訊仍無變動,讓老師感到有些無奈。

新北投車站(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回歸正提,北投溫泉的名聲也隨著時間逐漸壯大,吸引無數人朝聖。看著觀光日漸繁盛的北投,日本政府終於在1916年設置了新北投站(如今捷運新北投站一帶),推動溫泉觀光。
而「新北投」一詞其實是沿用日本人的取名。過去北投是以磺港溪為界,分為舊北投及新北投。新北投便是指如今的北投溫泉區。
3.難道是女巫在搞鬼:地熱谷

地熱谷(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你知道北投一詞的由來嗎?其實早在漢人來台前,北投便有平埔族定居。而當時居住在此的凱達格蘭族發現地熱谷一帶長年煙霧瀰漫,熱氣升騰,便認為此地有女巫施法,因此產生敬畏之心,稱這裡為Ki-Patauw (凱達格蘭族語,意旨女巫)。後來漢人引用此稱呼,稱其為Pat-tâu(台語),再傳入中文,形成我們熟知的北投。
地熱谷在北投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裡既是北投溫泉的發源地(漢人稱磺水頭;日本人稱地獄谷),也是世界上唯二的稀有泉種。
北投的溫泉主要分為:白磺溫泉、鐵泉和青磺溫泉三種。白磺溫泉就是俗稱的美人湯,泡了有助於美白。地熱谷的溫泉則是青磺泉,泉水呈玉色,水溫介於80~100度,是北投溪和新北投公園一帶溫泉設施的主要泉源。這種溫泉在世界上非常稀有,目前僅有北投和日本玉川才能看到。不過青磺溫泉屬於酸性溫泉,泡湯前需加水稀釋,也不建議久泡。而在地熱谷,偶爾也會傳來一陣陣特殊的氣味,其實就是來自青磺溫泉的硫化物(俗稱硫磺味)。

北投溪(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北投石(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而地熱谷厲害的地方還不止於此。這裡甚至曾孕育世界上數一數二稀有的礦物。1898年居禮夫人才剛發現了鐳元素。沒想到在1906年,日本礦物學家岡本要八郎便在地熱谷一帶溪流,發現一種具有鐳元素的礦物。這種礦物後來被國際礦物學會認定為新的礦種。岡本要八郎於是稱其為Hokutolite(日文,意旨北投石),這也是世界上5000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命名的礦種。北投石目前被列為國寶級礦物,但如今北投因環境開發和溪水污染等問題,難以再產北投石,實在可惜。
4.重現上野公園:北投公園

北投一瀧(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瀧乃湯(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台灣浴場文化的起源正來自流淌於北投公園的北投溪,過去北投溪地形落差大,形成許多小瀑布,日本人以「瀧」著稱。而當時的北投共有五瀧,也就是五個溫泉瀑布,前面我們提過日本人在1895年第一次來北投泡湯,其實他們泡湯的位置就是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北投圖書館之間的「一瀧」。二瀧則位於公園旁的溫泉浴場「瀧乃湯」,也是過去五瀧中,最像瀑布的泉池。然而,由於河水沖刷及人為影響,五瀧景觀早不如以往。
雖然從1896年起,北投區便陸續出現溫泉旅館,但這些店多由日本人經營,接待也以日本客戶居多,加上溫泉旅館消費高,非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因此多數人都選擇泡戶外免錢的「野溪溫泉」,就是北投溪。這些溫泉不僅免費,還有溫泉瀑布可以充當SPA,簡直賺爛。不過,野溪溫泉曾一度遭日本當局禁止(1901年),理由是妨害風化、不美觀(試想一群人不分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裸著身子在公共場合泡湯)。結果民眾因此就不來北投泡湯了,搞得溫泉業者急跳腳。最後為了拉回人潮,業者們互相合作,美化了野溪溫泉的周遭環境,才得到政府的許可,讓大眾得以繼續泡湯。沒想到一個禁湯令,差點就要斬斷北投溫泉的風光。
到目前為止,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北投公園和新北投火車站出現以前。直到1913年,北投公園才完工,而1916年,專用於觀光的新北投車站才通車。

北投公園(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北投公園噴水池(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日本人建造北投公園,其實部分造景參考了東京上野公園,不過礙於規模限制,並沒有做得很到位。而公園設立的噴水池也是從日治時代沿用至今,在北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日治初期,日本發現台灣缺乏衛生觀念,且衛生系統不完善,導致傳染病、霍亂、登革熱肆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於是開始發展衛生設施。其中一項便是引入「水道系統」,讓大家能使用到乾淨的水源。北投公園的噴水池除了美觀,主要的用途就是洩壓,以防止水道系統超壓,同時也可作為防災蓄水池,美觀之餘富實用性。
老師說現今噴水池的樣貌與日治時期大致相同,不過噴水池上雁鴨造型的洩壓孔(噴水孔)因為被別人帶回家「收藏」了,所以是重製的,讓人哭笑不得。
5.前身是海砂屋:北投圖書館

北投圖書館(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坐落於北投公園的北投圖書館,前身實際上是一棟海砂屋。這一意外的發現迫使政府決定拆除重建,並向外委託設計。為了符合在地特色,圖書館採用了木質建材打造,從而與北投市容完美融合。北投圖書館於2006年完工,沿用至今,除了是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還曾被譽為全球最美的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可謂台灣之光。
6.曾經的東亞之最:北投浴場

北投溫泉博物館(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大浴池(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彩繪玻璃窗(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北投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興建於1913年,曾是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建築融合了當時日本流行的洋式風格,第一層以紅磚打造,室內有仿羅馬式的浴池供大眾使用。第二層則為木造,主要用於休息和娛樂,除此之外也設有戶外空間,能夠眺望北投美景。這座浴場的設計極具巧思,外側鑲嵌著彩繪玻璃窗,陽光透過玻璃灑落在水面上,映射出斑斕的光影,再配合溫泉升騰的蒸氣,整體氛圍宛如夢境般迷人。只不過當時的主浴池僅供男性使用,女性和兒童只能在另一側的小浴池泡湯,所以並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如此精緻的溫泉體驗。
7.傳說中的湯守觀音:普濟寺

普濟寺(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復刻版湯守觀音(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沿著溫泉旅館上方的坡道前行,可見一座日式佛寺佇立於林間。這座寺院名為普濟寺,是北投泉守護神「湯守觀音」的供奉之地。
日治時期,北投地區隨著溫泉產業的發展逐漸興起。1905年,住在北投的日本人不僅希望前來泡湯的遊客能夠藉由溫泉調養身體,也希望能藉此修養心靈,便提議在北投安置一尊神佛。當時以天狗庵創辦人平田原吾等人為代表,向鐵道部課長村上彰一請願,希望能夠供奉佛像。沒想到村上彰一真的就派人送佛像了,大家都非常高興,並將其取名為「湯守觀音」,意旨「守護溫泉的觀音」。1915年鐵真院(今普濟寺)成立,湯守觀音便安奉於此。目前,湯守觀音本尊僅在特定時間向公眾展示,但仍有兩座復刻石像供人欣賞。一尊位於普濟寺,另一尊設於北投溫泉博物館。
普濟寺的前身為「鐵真院」。關於「鐵真」一詞由來,據說是為了紀念鐵道村上彰一的貢獻(畢竟寺院和新北投站都是鐵道部建的,佛也是他送的),因此引用其諡號「鐵真」命名。

懸魚與鬼瓦(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海老虹樑(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普濟寺是台灣少數現存的日式寺院,保留了許多日式建築傳統元素,例如,支撐屋脊的海老虹樑(海老在日文意旨蝦,虹在此則有彎曲之意);祈求防火避災的懸魚(寺院多由木材建造,最怕祝融侵害,因此以懸魚象徵水抵禦火災);還有屋簷上的鬼瓦(驅邪避用)和瑞獸裝飾。
普濟寺的特別之處在於使用烏龜作為瑞獸,這在日本寺廟並不常見(日本常見的瑞獸有獅子、麒麟和鶴等)。老師推測原因可能與北投地緣相關。以風水角度切入,「玄武」為北方的守護神,形象恰好是一隻蛇和龜,這與北投地理不謀而合。不過這只是一種大膽的猜想,大家當故事聽聽就好。
結語

(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關於北投,其實老師還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在1949年至1979年間,北投曾是合法風化區,並由當時政府頒發牌照營業。此外,當地人習慣用「浸磺水」來指代泡溫泉,這也反映了北投獨特的溫泉文化。還有,北投公園的蓮花池曾是日本人拍照的熱點...等等。不過若要全部說完,可能打一篇都不夠了阿。只能說這一次的走讀導覽受益良多,讓我對北投又有了新的認識。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