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了解印象派的誕生,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梵谷自畫像(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這次富邦美術館有幸與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攜手合作,在台舉辦《梵谷:尋光之路》特展。筆者決定在參觀之前,補一波相關知識,本篇文章將先介紹印象派的由來,再詳談梵谷的人生經歷。希望透過這些內容,帶給各位啟發。預防針:以下內容為個人學習筆記,僅供參考。
摘要
- 你不知道的印象派
-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及學院派
- 法國沙龍展與落選者沙龍
- 印象派的由來與崛起
- 印象派特色及風格
- 什麼?還有後印象派
1.你不知道的印象派
印象派的誕生可是藝術史的一大突破,在過去卻被視為潦草的風俗作品,當時的主流美學是以「法國皇家藝術學院」推崇的「學院藝術」為大宗。印象派藝術家無論在創作風格或是描繪主題皆顯得格格不入,更別肖想與頂尖藝術人才爭奪「沙龍展」參展機會。有趣的是,即便困難重重,不受重視的印象派仍在19世紀晚期帶來重大影響。究竟印象派是如何在傳統美學的框架下崛起?不妨先從這些關鍵字認識它吧!
2.法國皇家藝術學院及學院派

卡巴內爾,《維納斯的誕生》,1863年,油彩畫布
談起學院派(Academic Art),這一詞又是從何而來呢?其實在早期歐洲,藝術領域多為師徒制,如果想要精修藝術,就必須拜師為徒。然而,由於每位師傅教學水準不一,造成學生品質參差不齊。因此,16世紀便出現了「藝術學院」,目標是透過系統化教學,為藝術教育奠定基礎,培養領域人才。
第一家藝術學院誕生於文藝復興搖籃的佛羅倫薩,隨後「學院制」傳入法國,促成巴黎的法國皇家藝術學院誕生(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又譯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皇家藝術學院則在1803年與其他學院合併為法蘭西藝術學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逐漸從一間私人校院轉變成法國最具權威的官方藝術教育機構,並影響著歐洲藝術發展。
學院藝術的創作核心圍繞於古羅馬及古希臘的美學形式。大概就是我們熟知的古典藝術。這派畫家遵循傳統技法,善於利用解剖學和幾何知識構圖,重視人體比例,創作過程相對複雜耗時,主題多半也離不開宗教、神話和歷史。雖然當時也受「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影響,但在創作上仍缺乏突破。
3.法國沙龍展與落選者沙龍

彼得羅.安東尼奧.馬提尼,《1785年沙龍展》,1785年,蝕刻版畫
沙龍(Salon)一詞源自義大利文Salone,意指客廳或接待室。從文化角度來看,沙龍可指上流社會人士進行藝文交流的聚會場所,而這種交流文化在17至19世紀的法國十分盛行。
「沙龍展」起初是指法國皇家藝術學院為畢業生舉辦的成果發表會。隨著時間推移,到了1791年已成為歐洲年度性的藝術博覽會,並開放所有藝術家參展。當時的皇家藝術學院是歐洲藝術的權威指標,因此沙龍展也吸引了各地的上流人士前來參加。
對當時的藝術家來說,若自己的作品有幸能夠參展,說不定就能受到外界認可、獲得贊助,甚至登上報社專欄,一躍成名。無論是誰肯定都想在展覽上大放異彩。
然而,想成功進入這座藝術殿堂,也要先通過委員會們的審核,沙龍展的審委會是由學院派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組成,由官方權威匯集的頂尖人士,審核要求自然嚴格。即便成功展出,藝術家也必須接受公眾的評頭論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4.印象派的由來與崛起

莫內的睡蓮(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睡蓮細節(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從審委會的組成和喜好來看,他們主張學院派的藝術形式,排斥創新。與「正統」美學相去甚遠的新興流派藝術家(如印象派)若想參展,鐵定要吃閉門羹。這些藝術家因為作品屢次遭到駁回,批評審委會不公正。當時的皇帝拿破崙三世決定讓公眾「評評理」,於1863年舉辦落選者沙龍(Salon des Refuses)。

莫內,《日出.印象》,1872年,油彩畫布
然而外界並不買單這次的展出,作品受到鋪天蓋地的譏笑和謾罵。但這些藝術家仍沒有放棄,並在1874年聯合舉辦了一場私人藝術展。當時展出的作品包含莫內的《日出·印象》,不過卻被保守派評論家勒華(Leroy)批評「憑著印象作畫」,並嘲諷展覽為「印象派畫展」,印象派的含意也在此確立。

莫內的睡蓮(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睡蓮細節(Instagram @dream_diary_360)
雖然展覽引發不少撻伐,但也有評論家讚賞印象派煥然一新的風格。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興起,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促成中產階級崛起。藝術家的資助來源不再由上流人士和官方壟斷。越來越多畫商投入藝術市場,為藝術家舉辦展覽,推廣作品。這些操作也讓藝術不再只為貴族、皇室和教會服務。印象派便在一系列的推波助瀾下,於19世紀晚期迅速崛起,開啟現代藝術新篇章。
小提醒:筆者個人提供之莫內相關作品皆源自2025年北京故宮舉辦之《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延伸閱讀:北京8天7夜文化之旅
5.印象派特色及風格

莫內,《聖拉查爾車站》系列,1877年,油彩畫布
19世紀,歐洲因工業革命蓬勃發展,帶動各領域突破。巴黎迎來大規模翻新,火車與輪船也開始普及,城市逐漸現代化。電報的誕生擴大了訊息傳遞的速度與範圍,而相機、色彩理論和錫管顏料的出現,則為藝術家開闢了全新的創作手法。更不用說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結構對歐洲的影響,這些事件相互交織,最終孕育了印象派的誕生。
起源於巴黎的印象派承襲了「寫實主義」和「巴比松畫派」的基因。這些藝術家拋棄了學院派熱衷的神學主題,反而投入描繪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和自然風景。

竇加,《舞蹈課》,1873-1875年,油彩畫布
從構圖來看,保守派作品強調整體的和諧性,人物通常是被精心安排過的,鮮少超出畫布邊界,追求視覺上的平衡,主體完整、描繪方式細膩。印象派則帶有一種失焦感,如同隨手按下快門的相機,只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描繪的事物往往被裁切,構圖角度也更多變(在當時看來),不像是經過刻意設計的。除此之外,印象派的筆觸大膽且短促而有力,主體輪廓曖昧不清,反而多了種即興創作的韻味。

馬奈,《船上畫室中的莫內》,1874年,油彩畫布
色彩理論的出現,讓顏色的應用構成一門學問。新式顏料(錫管顏料)的誕生,因其易保存、便於攜帶的特性,讓藝術家得以踏出畫室,在戶外創作。而戶外創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光線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在印象派畫家的觀察下,透過色彩紀錄了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印象派的作品總能呈現出如此動態、富有色彩、轉瞬即逝般的光影效果。
6.什麼?還有後印象派

梵谷,《星夜》,1889年,油彩畫布
1874年的藝術展終於讓印象派開始受到認可,並在1886年止共舉辦了八次展覽。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參與這場運動的第一批畫家也逐漸發展出個人風格。由於理念的分歧、作畫技術的改變,又催生了如「新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等新興流派。這些風格保留了印象派的核心特質,但同時融入了新的技法與創作方式。

秀拉,《傑克島的星期天下午》,1884年,油彩畫布
新印象派代表如秀拉運用科學的色彩理論,採取點描法來表現光與色的細緻變化;而後印象派則涵蓋了塞尚、高更與梵谷等人,他們更加注重情感和主觀感受,反對單純地描摹自然景象,並強調以藝術表達的自我感受。
印象派及其衍生的風格成為古典藝術通往現代藝術的重要推動力,為後來的象徵主義、立體派及其他藝術風格奠定基礎。
結語
寫這篇真的非常糾結哈哈,畢竟只要扯到藝術和歷史,就有很多流派和說法,當中也不知道反覆修改了幾次。這次筆者以自己好奇的角度,透過網路資源去歸納印象派誕生的脈絡。不過說好要介紹梵谷也還沒開始(發瘋)。或許可以留到下一篇了,因為我真的需要休息。
你可能也喜歡